张智峰
“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三院巍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曾改为:北楼巍峨艺术之宫,两院事明农)。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这是上世纪30年代风靡金陵中学的校歌。
金陵中学,又称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肇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的汇文书院,是南京乃至江苏教育界响当当的一所名校。2013年11月9日,经过金陵中学校方的同意,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一行31人,寻访了这所具有125年历史的名校。
师生来自五湖四海
金陵中学今天的成功,与金陵中学校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密不可分,他就是1929年至1950年间担任金陵中学校长的张坊。
张坊任校长后,广纳贤才。来自广东、安徽、湖南、山东、浙江、福建、湖北、山西、河北等省份的优秀教员充实了学校教员队伍。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员提升了金陵中学的教学质量。
金陵中学的学生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像某届初一上甲全班38名学生,只有8名是南京人。而高二上甲44名学生,仅有5名是南京籍学生,其余的都是其他省份的。
金陵中学的规模在民国时期的南京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份江苏教育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在校学生554人,在南京市各中学校中,学生人数名列前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一学期《南京市市立及已立案私立中学概况一览表》载,金陵中学共有初中12个班,普通高中10个班,班级数名列南京市第一;教职员,男68人,女4人,教职员总数也是位居南京市之首。
而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四月的一份《南京市私立中等学校概况表》中,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即金陵中学),初中15个班,629人;高中14个班,634人;教职员数73人。班级数、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员人数,仍排在南京市私立中等学校的前列。
张坊任校长期间,为学校增添了许多硬件设施,改善了教学条件。1932年,为改善教职员住宿条件,兴建了西式两层楼房一幢;1933年,新增西式平房一幢,花房一座;1934年,学校新建了体育馆;1948年,新建西式平房八幢。另外,还有理发室、商店、卫生室等。
新置办的教学仪器和用具,其中生物类的有:复式显微镜22架,切片机2架,解剖器48套,三脚扩大镜48只,袖珍扩大镜58只,解剖盘34只,标本玻片8盒400多片,剥制标本50具,浸制标本30具,模型标本70具,干制标本30具,玻璃用具120件,生物挂图40幅。化学类的有:煤气发生器1具,精细天秤14架,煤气灯200只,玻璃仪器百种万余件,铁制仪器20余种3500余件。物理类的有:幻灯机1架,测量器1具,天秤10架,平面天秤4架,挂图14幅,温度计60只,抽气机1具,大气压计1具,惠式登桥14只。
为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还进口了活动电影放映机、扩音机等。这些教学仪器和用具的添置,改变了过去抽象的文字教育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和内容。
名震江南的弦乐团
金陵中学除了注重教学质量外,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弦乐团,远近闻名。
弦乐团第一次正式演出,就由“中央广播电台”进行了直播。许多音乐爱好者,听了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强烈要求弦乐团进行公开演出。为满足大家的愿望,弦乐团特意安排在金陵大学大礼堂,进行了一次公开演出。演出当天,金陵大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时隔不久,苏州、杭州等地的一些团体,相继邀请金陵中学弦乐团赴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在苏州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会场门庭若市。而在杭州的表演,也是“闻声而来者,皆以先睹为快”。两地的演出,十分成功,也轰动一时。由于舟车劳顿,连续演出,团员们面露倦色。不得已,弦乐团只能单方面“毁约”,终止剩下的演出,返回南京休整。
回到南京稍作调整后,他们又接到邻校汇文女中的邀请。于是,两所学校联合在汇文女中礼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爱好音乐的人相当多,再加上弦乐团响亮的名声,演出当天,人们为一睹为快,把汇文女中礼堂挤得水泄不通。演出结束,经久不息的掌声让弦乐团的团员们十分感动。从此,弦乐团也成了金陵中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曾昭燏曾担任校刊顾问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成立了校刊社,出版了《金陵中学校刊》,后更名为《金中校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民政府要员王世杰等人,都曾为《金陵中学校刊》或《金中校刊》题签,为校刊增色不少。
《金中校刊》的栏目设置分为社论、著述、文艺、杂俎等,作者主要是金陵中学的教员和学生。校刊社每个年度都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增补。
如1934年《金中校刊》第七期,社长刘祖修,副社长马庆元,总编辑宋家淇,编辑有程元宇、吴志沐、吕泰伯等。其中刘祖修为“高三下(乙组)”级长,马庆元为“高三上”的级长,宋家淇则为“高三下(甲组)”的级长。
而1935年出版的《金中校刊》第八期《二十三年度秋季校刊社名单》中,可以看到社长、副社长、总编辑是重新选聘的。其社长为孙重民,副社长魏敦和,总编辑秦宝雄,编辑有秦宝同、汪炳勋、王祖锡、王世墉、何俊文、张书荫等。魏敦和是1934年“高二下(甲组)”的级长。
《金中校刊》第十期,社长为刘长洪,总编辑易伯鲁,副社长是胡起郑,编辑则为买崇峰和王金陵。其中,刘长洪、胡起郑是学生自治会干事。易伯鲁则为“高三上”的学生。而《金中校刊》第十一期社长由黄锡扬担任,总编辑则为齐逢源。
按照金陵中学《本校学生自治会章程干事会学艺股职掌》规定:每学期组织校刊社,正副社长的人选,由学艺股在干事会提请通过,总编辑则是由正副社长聘任。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几期《金中校刊》中,可以看到每一期杂志的社长、总编辑都不相同。
报纸杂志刊登广告,是保证经费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金陵中学校刊》也为不少商家、银行等刊登了广告,比如位于南京白下路的盐业银行,位于下关大马路的慎泰五金号,位于太平路杨公井的南京月山食品公司,位于唱经楼大街的锦昌祥商店等。而负责广告的编辑有徐德、欧阳朝瑞等人。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广告,今天来说却是弥足珍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期《金中校刊》都要安排反映教员工作、学生学习和校园景观的插图。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可是稀罕之物。金陵中学舍得投入,为《金中校刊》配备了照相机。民国时期金陵中学的影像资料,就此留存了下来。
“东礼堂”“寄宿舍”“南操场”“礼堂”“体育馆”“保持三届江浙私中足球冠军之本校足球队”“金陵中学甲戌秋季高中毕业同学合影廿四年一月十七日”……这些令金中人怀念的老照片,揭示了金陵中学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
校刊的创办,既为教职员工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使得金陵中学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图文并茂的《金陵中学校刊》受到了教员和学生的欢迎。为使校刊上档次,当时校刊还聘请了顾问,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昭燏先生。
曾昭燏(1909—1964),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任《金陵中学校刊》顾问期间,除关心指导校刊编辑外,还在校刊上发表了论文《释车》和《琐窗寒·孝陵怀古》《探春慢·北湖清明薄游》《浣溪沙·步饮水词韵》等词,及《读桃花扇余韵折》等曲。
“断阙撑空。荒墀卧石。藓痕萦步。铜槃露冷。洒作一林寒雨……”“梦冷空山。千林乱碧……”“问:才人多少沧桑泪。”从这些词曲中可以看出一代考古学家深厚的国学功底。
金陵中学的“江南劲旅”
实力强大的运动队,一般被称为“劲旅”。
金陵中学拥有自己的体育馆,这在民国时期的南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就全国而言,中学拥有自己的体育馆,也是极为罕见的。
体育馆前楼两层,楼上为荣誉室,陈列着金陵中学各代表队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牌、奖杯、锦旗等;楼下为休息室。体育馆设计为篮球馆,四周看台能容纳数百人。
有了良好的基础,金陵中学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29年,第二届江浙私立中学足球比赛在金陵中学举行。金陵中学足球队不负众望,一举捧杯。后来,数届江浙地区私立中学足球比赛,金陵中学足球队又多次荣获冠军。据统计,1934年秋季,金陵中学足球队在参加的12场比赛中,取得了11胜1负的战绩。而1935年的秋季,金陵中学足球队参加了16场比赛,取得了15胜1平的骄人战绩。在其所赢下的对手中,包括南京中学队、励志中学队、江浙东吴队、遗族学校队、江浙沪江队等一些知名校队,另外还有两支是外国球队。金陵中学足球队也因此赢得了“江南劲旅”的称号。
叶长青、王宜权、文玉麟、李艮同、邱继祖、纪宪鄂、张其墉、严宁基、姚家田、何灵杲、田雪畔、胡国伟、吴祥川、张秉康、钱文杰等这些金陵中学足球队的队员,都曾为金陵中学立下过汗马功劳。
第二届江浙私立中学篮球比赛中,金陵中学篮球队也摘得桂冠。排球队也不甘示弱,多次荣获南京市排球联合会乙组第一名。可以说,金陵中学的三大球全部实力不俗。
金陵中学的田径队同样出类拔萃。他们多次参加南京市中小学联合运动会田径比赛,获得过团体第一名。1932年,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军校和金陵中学等4所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运动会。金陵中学靳怀智勇夺400米栏第一名,他还获得了200米的第二名;而冷培基则在掷铁饼比赛中,投出了30.84米的成绩,获得季军。在团体总分上,金陵中学超过了金陵大学,位列第三。
除了三大球和田径项目外,金陵中学还有网球队。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其昀就曾是金陵中学网球队的一员,他与陈家骢、林坚学、朱文铎等队友合作,荣获江浙私中网球冠军。
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是金陵中学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南京城的景点自不待说。远郊的栖霞山,也是远足旅行的目的地,在欣赏“秋栖霞”美景的同时,栖霞山自然而然成了金陵中学登山比赛的理想赛场。而浙江普陀山、西湖等地,也曾留下金陵中学师生的足迹。
民国时期的金陵中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均衡发展,学校也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
(作者单位:江苏银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