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贮藏教育深情

2018-01-15 09:39曹丽秋
江苏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编委校刊书香

【摘 要】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从历史中寻找校刊创办的意义,在反复思量中去追寻校刊之美,又以编委的全心全意筑起校刊之根,使得校刊《石梅苑》成就并守护了学校的书香文化。

【关键词】校刊;内容;编委;书香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8-0062-03

【作者简介】曹丽秋,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在素有“学道名邦”美誉的古城常熟,在浓荫蔽日的虞山南麓,有一片典雅、庄重的灰白建筑群,那就是常熟市石梅小学。学校有着浓厚的书香气息,其校刊《石梅苑》曾获江苏省“最美校刊”等荣誉。

一、由来:在深情回望里寻找刊物之魂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的前身,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游文书院,以邑人言子(子游)擅长文学而名。翁心存曾经当过书院院长,其子翁同龢曾在书院读书。在近三百年的悠长“旅行”中,学校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潜心会文”的书院精神,守护着“书香”满园。

2007年8月,前任校长顾泳上任。一天,她在校园内寻走,巧的是在典雅的桂花厅旁偶遇正在编辑校志的老书记,手中正捧着一本微微泛黄的册子,封面上赫然写着“石梅苑”三个字。顾泳校长翻看着这本多年前的校刊,在略显斑驳的文字里读到了那个年代石梅人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珍爱、对未来的期待。于是,在她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把《石梅苑》接着办下去,让她成为石梅历史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成为石梅文化最宽厚、最充分的传承,也让她成为石梅教师思想交流的苑地、精神栖居的家园。

由此,《石梅苑》在经历了走走停停二十余载后,于2007年正式改版复刊,形成一年四期的出刊常规,面向学校内部及教育同行发行,至今已出刊39期。

二、内容:在反复思量中追寻刊物之美

石梅小学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石梅苑》也知道。

1.我们追求栏目与内容的丰实美。

校刊设有“刊首”“大家”“回眸”“人物”“课堂”“讲述”“读书”“诗歌”“茶座”“人文”等栏目。这些栏目大多每期固定,但有时也会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而灵活变更,比如每年六月会增加“毕业季”栏目。我们期望它能呈现最真实的石梅、最完整的生命个体。刊物各栏目的内容如下:

“刊首”由责任编辑曹丽秋老师结合本期内容撰写。

“大家”分為“大家约稿”和“大家杂谈”两个小栏目,是刊物的重要板块。每期刊物都会策划一个主题,然后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和本校的教师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高端与平实的碰撞间,给读者带去启示与思考。2007年《石梅苑》第一期的“大家”栏目,就“教育的儿童立场”这一话题,邀请了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许锡良和学校同仁共同讨论。

许锡良说:“任何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人的生命的时候,都要学会敬畏和谦卑。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我们不能够给孩子生命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小心呵护孩子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

我校陈芝娟老师就此话题也发表了自己的感言,她在《孩子是玻璃做的吗》一文中这样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吗?不,当然不是。有时,我们能‘看透他们,但千万不能‘说透他们。”沈丽新老师在《别轻易走到孩子对面》里这样阐述:“在孩子们有失误和过错的时候,别轻易走到孩子们的对面,我们完全可以轻轻地走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类似的主题很多。比如“当今时代,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定位?”“找寻教育的原点”“教师的专业成长”“何谓好教师”“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什么是好的课堂”“回到童年”等等。

“回眸”分为“石梅记忆”和“毕业生”两个子栏目。“石梅记忆”记录的是石梅校友对学校的回忆,“毕业生”记录的是他们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我们希望所有的石梅学子深记:石梅是他们永远的家园,他们是石梅永远的牵挂。

“人物”包括“对话”“记录”“素描”等小栏目。每期刊物我们都会挑选一名教师作为采访对象,有专门的编辑与其对话并记录整理,然后再邀请同事、学生、家人或朋友等从多个角度来进行“人物素描”,丰满形象。这些教师或是班主任有工作突出的,如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周丽娜;或是教学能力高超的,如苏州市名教师高丽;或是多才多艺的,如爱好旅游、摄影、运动的苏州市体育学科带头人皇甫屹春;或是热衷公益事业的,如学校爱心团团长、团支部书记汪明波等等。“人物”栏目聚焦的是鲜活的个体,折射的则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

“课堂”包括“主题论坛”“科研在线”“教育论文”几个小栏目。这一板块努力还原石梅教师们的实践、研究与思考现状,努力呈现团队合作的面貌与力量。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论坛”内容均来自各学科研究中心组的相关主题研讨活动,如数学组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语文组的“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策略的研究”等。“科研在线”每期提供一名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

“讲述”包括“老班方略”“班级故事”和“家有儿女”三个小栏目。“老班方略”的诞生来自于改进《石梅苑》办刊质量的问卷调查,有不少教师建议,可以引他人智慧来为我所用。因此我们会从《今天怎样“管”学生》《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中精选内容放入这一板块,拓宽教师们的视野与治班思路。“家有儿女”的作者有时是本校教师,有时也会邀请优秀家长撰写,比如我校魏芳老师撰写了《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系列“家教”篇,来分享培养出苏州市理科状元女儿的经验。

“读书”这一栏目有时呈现的是教师们的阅读心得,好书推荐,有时也会呈现学校“心灵之约”读写社团的共读笔记。我们希望,阅读永远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阅读与分享就像空气般自然存在。

“诗歌”一所学校要有诗歌才柔软,因此学校欣欣文学社邀请全国诗歌学会会员浦君芝常年担任辅导老师。一本刊物要有诗歌才空灵,因此我们的刊物上或是刊登学生的诗歌,或是刊登教师的作品,还有学校举办诗歌会后的特别策划等。

“茶座”这是一个休闲板块,“微时光”里是教师们的旅游时间、闲暇爱好等,一幅幅图,一句句话,勾勒的满是真性情;“慢生活”里记录的是教师们的心灵小语、喜怒哀乐;“小驿站”中有好玩鲜活的课堂轶事。

“人文”包括“游学见闻”和“教育往事”两个小栏目。“游学见闻”是教师们出国研修或带学生一起游学的所见所闻,每期“教育往事”我们都能读到由学校教师整理的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某位教育大家的往事。“人文”栏目使得刊物浓溢出一份厚重感、历史感。

2.我们追求封面封底的灵动美。

封面、封底无疑是一本刊物的形象代言,封面封底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元素:一是刊名“石梅苑”,沿用自二十多年前的老版《石梅苑》,是老校长王化民先生的题词,意在精神的传承;二是封面图片,基本上是一年一主题,如:学校风光、典型建筑、儿童作品等,这一画面延伸至封底,形成一个整体,意在文化的表达;三是主要栏目与文章名列举,意在主旨的引领;四是期刊数、总刊数、校名等信息的罗列,体现了封面设计的完整性。

封二是人物系列,我们做过“石梅校友”系列,“学科团队”系列,“石梅教师”系列等。该板块主要用图片配上简短文字介绍的方式,为老师及团队的精彩亮相提供了空间。封三则是学校一阶段重要活动的照片,比如读书节、亲子登山、艺术节、足球联赛等,体现了及时性,生动而鲜活。

3.我们追求作者声音的真实美。

《石梅苑》上的文章作者除了特別邀请的“大家”,以及“老班方略”的引用外,全部是学校的教师。我们有时是针对主题特意邀请教师撰写,有时是从学校教师博客中去挑选。这些教师的文字有的严谨有的诗意,有的辛辣有的清新,但书写的无一不是对教育的凝望,对孩子的眷注,对教学的深思,对生活的热爱。

凡初定的稿件,栏目编辑都会与作者联系,提出修改建议,然后作者用心修润,之后编辑再进一步调整,如此几个回合方可确定。等到印刷厂初稿拿来,编辑再次将稿件返还给作者,请他们进一步修改,纠错等,最后经责任编辑一一审读,方可进一步正式印刷。

三、编委:在全心全意里筑起刊物之根

我们的编委都是身边的教师。主编顾丽芳是校长,她既是《石梅苑》的最大支持者,也是《石梅苑》文章发表的最好示范者。教师成长中心的顾明星主任是刊物编撰的直接负责人,她为这份刊物倾注大量心力,也对《石梅苑》爱得深沉。其他的编委都是各学科的骨干,更重要的是,她们都爱文字,都饱有生命的诗意与热情。

一直记得那个秋日的午后,编委们相约长廊讨论刊物事宜。不知谁提出设计一张“教师稿件录用函”的创意。美编周毅老师接过了这个任务,没过几天,我们便欣赏到了好几张不同风格的“录用函”,有素雅的、古典的等等。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她将好几个夜晚耗在了上面。无数次的聚首,编委们为栏目内容的甄选反复推敲,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插图绞尽脑汁,为等待样稿的出炉而焦急兴奋。刊物成了所有编委共同的石梅情结,教育情结。

华师大出版社的朱永通老师曾这样评价我们的编辑,他说《石梅苑》的编辑们无疑都是“业余”的,但无不努力往专业水平上靠近,不断在不变中求变,这是石梅人开放的一种表现。

百年石梅,暗香疏影,点点书香筑起它无忧无虑的时光。校刊《石梅苑》用文字的方式定格了历代石梅人的背影,也贮存了历代石梅人最质朴的教育深情,并最终内隐成这所老书院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用柔软而温和的暗示形成一种约束与力量,构成了石梅人独特的行走方式。

猜你喜欢
编委校刊书香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墨韵书香
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评语
墨韵书香
校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分析
微信公众号对校刊影响分析
书香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