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江苏校歌

2014-09-09 01:32马建强
江苏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校歌学堂学校

马建强

(一)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这一年是农历癸卯年,晚清政府制定了《癸卯学制》,次年在全国颁布推行,各地风起云涌地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学堂,或寄居旧式塾馆书院,或占领庙宇道观殿堂寺院。师资有旧式秀才,也有新派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留洋人士。当年从校舍到师资,从教材到课程,全国尚没有统一的硬性标准或强行规范,但新式学堂一定会有歌声,这差不多成了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自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传唱开来后,各地学堂纷纷仿作学堂乐歌。远在河南唐河,正在上新学堂的冯友兰传唱的乐歌,曲调依旧,但歌词却改成了这样:

年少儿童进学校,第一学孝道。

父母生我多辛劳,乳哺又怀抱。

出入顾复不辞劳,罔极难思报。

你看林间乌鸟,尚能反哺把亲孝。

吾曹若不尽孝道,何以做英豪。

愿我同学事父母,大家尽孝道。

唐河是个内陆山区小县,当地官绅办学,一方面想与时俱进跟上沿海的步伐,另一方面仍念念不忘坚守传统。百善孝为先,唐河的学堂乐歌用的是《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昂扬激越的曲调,但传递的却是传统礼教的内核。

民国建立后,无锡的一所新式学校依此曲调填写了新歌:

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

讲求学问不辞劳,知识开通早。

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

体育功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

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称道。

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

无锡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开放较早的城市,清末民初时工商业迅猛发展,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工商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离不开民风支持,离不开教育促进。在无锡的这所小学校里,校歌已经唱出了近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了。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国民而非臣民、顺民或草民。民国了,共和了,新的国体,需要新的国民。教育是为了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用。教育不仅要面对新国民,更要面向新世纪,面向全世界。

无锡南邻苏州。此时的苏州,除了普通的中小学、幼稚园乃至各种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之外,还有一所当时在全国也为数极少的盲哑学校——吴县救济院盲哑学校。该校专门招收盲童与聋哑儿童,学校开设了音乐、国语、文字、常识、数学、图画、体育、工艺等课程,学制四年。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对盲哑学生薄施以相当知识,教授有用之技,使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熏陶,日后可以独立自主”。虽说是招收盲聋哑学生,但也是正规学校。既是学校,那有没有校歌呢?答案是当然有——

华岩古址接金阊,中有盲哑办学堂。天生缺陷人工补,一样裁成莫低昂。

特殊教育本多方,可使废材献其长。励学勤工谋自立,复兴民族好图强。

用词典雅,字句对仗,寓意明确,能吟能唱(聋生非哑生,聋生除了用手语可以“唱”歌之外,也可以“口”来唱歌)。

现在距离当年这批学堂乐歌的诞生,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校园里的歌声飘过百年,中国新式学校教育也已经走过了百年。

(二)

中国古代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商代以前,在明堂、成均、庠、序、瞽宗、学、塾、校等教育场所与教育机构当中,成均、瞽宗等就是专门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据近代学者刘师培考证,成均的“均”,即“韵”之古文。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原本是《四书》《六经》的,可惜《六经》中的《乐经》失传,只有《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和《周易》这“五经”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也就是音乐舞蹈的教育。孔子的学生曾点对孔子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本人能唱歌,能鼓瑟,能弹琴,能吹笙,能击磬。一次在齐国闻听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中国古代教育是把“乐教”与“诗教”“礼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果天下道德沦丧,那就用一个词专门来形容,叫做“礼崩乐坏”;如果这里风俗淳厚、文教发达,也有一个词专门形容它,叫做“弦歌不辍”。

晚清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是我国近代以来较早正式提倡学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家之一。1898年5月,康有为在上书光绪《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此处“歌乐”就是指音乐课。更早在1891年康有为所写的《大同书》中,他从婴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联系音乐教育提出了专门的规定。如在育婴院,他认为“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目中”;小学阶段,他认为“儿童好歌,当编古今仁智之事令为歌诗,俾其习与性成”;中学阶段,他认为“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大学阶段,他认为“大学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而所重则尤在智慧也”。在康有为看来,音乐对人的道德、性情、智慧、身体都能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德育、智育、体育的辅助,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现在我们提起李抱忱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在民国时期,他可是我国教育界的大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对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合唱艺术有过开辟草莱之功。他在1930年出版的《普天同唱集》序言中写道:“在欧美的学校制度未介绍到吾国之先,吾国的家馆私塾里的课程,并无音乐这一门;所能找出来的一点音乐,就是在背文章吟诗词时的一种难以记录下来的声调而已。自从采用欧美的学校制度以后,吾国学校也有音乐课程了。”民国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当年学校教室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1.生命便是音乐。(罗斯金)

2.听名曲一阙,胜读道德书万卷。(拿破仑)

3.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

……

(三)

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驾马车”之一的曾志忞(另两位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写过一篇叫做《乐理大意》的文章,文章说:“远自欧美,近自日本,凡言教育者,莫不重音乐。而其于小学校唱歌一课,更与国语并重。盖期间教育家、理论家研究殆百余年,而有今日之大光明也。国无音乐,不得为文明国。人不知音乐,不得为文明人。音乐之于学校,改良儿童性质尚小;音乐之于社会,改良一般人民性质更大。”

黑奴红种相继尽,惟我黄人鼾未醒,

东亚大陆将沉没,一曲歌成君且听。

人生为学须及时,艳李秾桃百日资。

末遣光阴等闲老,老大年华徒自悲。

近追日本远欧美,世界文明次第开。

这首歌歌名为《勉学》,歌词作者是吴怀疚——一名出色的小学教育家。丰子恺曾在《艺术趣味》一文里回忆当年唱《勉学》时的情景:“我们学唱歌,正是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乱动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多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眼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下面这首歌歌名为《童蒙入塾规矩吟》:

年少书生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读书字字须清楚,不许痴顽学放狂。

早起亲前送脸汤,问安事毕进学堂。钟声入耳当当响,长幼排班肩背望。

坐须端正戒偏斜,布素衣衫不用华。人品好时人敬重,规模要学大方家。

这首歌对愚顽儿童进入学校读书提出了基本的行为要求,仿佛现在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歌曲入耳入心,可以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

歌曲《打球》:

斜阳如画芳草青,打球去,行行行。

球来球往如流星,天然好竞争。

我要一球飞向北,兴安岭外暮云黑。

又要一球飞向东,东方日出不敢红。

打球打球好男子,努力雪国耻。

这里有军国民精神,把音乐与体育、德育结合起来了。

歌曲《唯有现在》:

莫追想过去,快乐与悲哀,一切的一切已葬埋;

莫忘念未来,成功与失败,一切的一切难揣猜。

唯有现在,可贵且可爱,应刹那不放松,善自为主宰。

唯有现在,可贵且可爱,应刹那不放松,向上求愉快。

这里有劝学的诚恳、励学的坚定,还具有朴素的人生哲学道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自从李叔同的这首《送别》问世后,中国送别诗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到了李叔同这儿达到了最高潮。

(四)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专门出版过一本音乐教材。在这本教材中,有七首歌曲是他自己作词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凤阳花鼓》《农人破产之歌》《自立立人歌》《村魂歌》《黄花歌》。

其中《锄头舞歌》还被选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校歌,它是可以一边唱一边舞的: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依呀嗨,呀嗬嗨,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呀嗬嗨,依呀嗨!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依呀嗨,呀嗬嗨,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呀嗬嗨,依呀嗨!

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依呀嗨,呀荷嗨,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呀嗬嗨,依呀嗨!

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的国语课本,共八册。课文都是叶圣陶编写的,插图则是丰子恺手绘的。叶圣陶创作的歌曲很少见,但他写的课文《中华》,因为文字优美、合韵合辙,读着读着,就成了一首歌: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

良好的田地到处都是,年年生产米、麦、桑、麻。

富足的矿山指说不尽,多量采用哪怕缺乏。

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江苏省东台中学创办于1905年,是江苏最早的官办中学之一。清末举人陈培寿出任该校国文教师,他创作的校歌歌词典雅流畅、贴切精炼,以赋起笔,从学校方位、校园概况到办学目标、教育思想,再到人才标准、办学特色,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华章:

揽胜楼何高高兮,校之中央;

有阶梯之可登兮,万方斯望;

集合九区佳子弟,雍容肃穆志坚强。

学兼中外兮,文化发扬。

如琢如磨兮,与世偕藏。

镇江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2年的南泠书院,1917年改名为私立京江中学,1953年定名为镇江市第一中学,现名为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这是一所名校,它的校歌与东台中学异曲同工:

壮丽山川古润州,江左人才渊薮。源本南泠山依北固,一黉弦诵声悠,课士分斋,联班同舍,吾侪于此藏修。击楫祖生读书萧统,尚友抗志千秋。努力前程,探源学海,顺应江水潮流。

南京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它的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歌词由时任校长江谦所写,李叔同制谱。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江谦是晚清状元张謇的高足,他就任校长的时候,聘请李叔同来校任教国画与音乐。这首校歌的歌词,体现了江谦所信守的“一诚”“三德”儒家精神,“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的办学理念。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学校曾公开重新征集学校校歌歌词,结果却是大家希望恢复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老校歌。于是,南京大学的校歌属于“复辟成功”。

校歌与校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等共同构成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识别系统,她承载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办学精神,共同构成一所学校的精神血统与文化DNA。

(五)

清末民初古城苏州有两所女校,它们曾给这座城市带来独特文昌与显赫美名。一所是振华女中,一所是乐益女中。前者创办人是晚清重臣王颂蔚的夫人王谢长达女士,后者创办人是著名乡绅张冀牖先生。也许这两位的英名世人所知不多,但他们的教育业绩却永垂不朽。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直接负责清军军事工作的朝廷命官王颂蔚积劳成疾,悲愤难抑不幸而去世。遗孀王谢长达离开京城,回到苏州,她没有依赖优厚抚恤、丰厚家产而饱食终日、颐养天年,而是散尽家财、筚路蓝缕创办女校育人才,一时汇聚大批名师,杰出校友不胜枚举,杨绛、何泽慧、沈骊英、蒋恩钿、彭子冈、陆璀只是其中代表。身为女校,却也培养了两名杰出男校友,一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张冀牖是晚清重臣张树声(淮军主要将领,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的嫡孙,典型的“富三代”,祖上在老家合肥仅田地就达万顷之多。但他深明大义、不恋豪奢,洁身自好。他创办了乐益女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而他自己生育的十个子女,尤其是四个女儿元和(丈夫为昆剧艺术家顾传玠)、允和(丈夫为周有光)、兆和(丈夫为沈从文)、充和(丈夫为美国汉学家傅汉思),个个貌美聪慧、贤淑通达,用当年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哪人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而今,允和的丈夫周有光(今年108岁高龄)仍然健康地生活在北京东四的一个寻常巷陌之中。张允和93岁高龄因一场感冒突然去世,这曾令周有光痛不欲生。近些年我拜访过他数次,在他九平方的小房间里,几乎摆满了他和妻子的合影照片,他说自己和她一起生活了70多年,从来没有分开过,从来没有争吵过。

乐土是吴中,开化早,文明隆。

秦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

宅校斯土,讲肆弦咏,多士乐融融。

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这是张冀牖亲自作词的乐益女中的校歌,校名“乐益”之意昭昭然。当然,歌词是古雅拗口了些,用典也高古复杂了些,不过作为学校的校歌,我还是喜欢这种有典有雅、令人回味、让人涵泳的。振华女校的校歌也是这样的:

璠玙美质琢之成,圭璋师友之益慎,勿忘智圆德方,锻炼体魄坚且强。齐家治国身所当,蕲化天下为慈祥。

三吴文物,吾校荣光,誓共淬励,予谋发扬学业不可量,寸阴不可荒。朴诚仁勇为世倡,吾侪志气摩穹苍,国难纾兮风俗良,规模永垂无疆。

(六)

学校校歌,是彰显学校办学思想、表达学校育人理念、提振师生价值认同的歌曲,犹如一厂之厂歌、一军之军歌、一国之国歌。从广义上来讲,学校校歌还应包括主要在校园师生传唱、围绕学校育人宗旨、辅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些创作歌曲。民国时期,这样的歌曲有好多。

大地回春,葭管动飞灰。

又是河堤疏柳,雪洞横梅。

负笈重来,看树色波光未改,满门桃李又争开。

从此春夏诗书,秋冬文史,莫致始勤终怠。

喜道传惑解,施教因材。

自今日笃养栽培,春风时雨,永固根芥。

这是一首《开学歌》,开学了,学生进校了,就得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长知识、长身体。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

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

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

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这是一首新式学校的《始业式》歌。歌里首句即提起床。下面这首便是专门的《起床歌》:

起来起来快快快,晨钟在响,

曙色已开,太阳就要出来,快快快!

今朝已非昨朝,时光一去不再,

今朝事正等待去安排。

事业重如山,学问深如海,

大器待陶熔,真理待开采。

快快起来,切莫懒怠!

歌曲节奏明快急促,歌词整齐响亮,催人奋进图强。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一般都是初、高中生。小学生不住校,在结束一天的功课后,他们就像牛羊回家鸟归巢,也要回家了。民国初年广为流传的一首学堂乐歌《夕会歌》,改编自一首源远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是小学生离校回家时唱的一首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

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

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会。

组织学生远足、郊游、游学,对中小学教育来说是题中必备之意、教育应有之内容,绝非可以交通不安全等为借口而因噎废食的。现居苏州的蔡敦德先生已年逾九旬,但身体康健,生活自理,每日还在电脑网络上笔耕不辍。与他偶然提及校歌,从小在家乡徐州接受小学教育的他,立即向我完整地复述了他小学时所唱过的一首《远足歌》:

春色如海,春山如黛,如水绿如苔。白云快飞开,让那红球现出来,变成一个光明的美丽的世界。风小心一吹,不要把花吹坏。现在,桃花正开,梨花也正开。园里园外,万紫千红一齐开。桃花红,红艳艳。梨花白,白皑皑。谁也不能釆。蜂飞来,蝶飞来,将花儿釆,常常惹动诗人爱,那么更开怀!

这首《远足歌》歌词浅显,寓意明确,画面感强,故事性强,富有情趣,非常适合小学生传唱。

常州冠英小学堂也曾专门编写过一首《学校师生旅行歌》:

万春之时作旅行,足力更奋迅,

名区胜地恣遨游,处处好印证。

花花草草有精神,莺燕都成阵。

少年世界春世界,努力向前行。

这所学校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运动会,他们还有专门创作的学校运动会会歌:

万择由来因物竞,运动要竞争。

胜固可喜,败欣然,都是弟兄们。

胜不相让,败相救,团体要坚韧。

合群起兵视此行,勖哉我学生。

在校园生活里,食堂、礼堂、操场、图书馆也是课堂。我曾经多次在寺庙吃过斋饭。当值和尚一一派饭派菜派汤后,所有僧众一起念一段经文,吃饭时整个饭堂鸦雀无声,饭后再齐念一段经文,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极有感染力。寺庙的斋堂一般都叫五观堂,所谓“五观”,即是指: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自忖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难进,贪等为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是民国时期一所学校的一日三餐歌:

一、《早餐歌》

早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生命此开端,神志清明气魄坚。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人人饱暖皆欢颜。

二、《午餐歌》

午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功夫已未娴,发皇毅力更争先。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家齐国治乐无边。

三、《晚餐歌》

晚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光阴去不还,人生何处可息肩。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天下为公现眼前。

歌曲创作者说:“学校三餐,学生环列食堂,必先唱歌。其义有三:趁唱歌时间可使后至者齐到,一也;课程劳顿,可使体气发舒,二也;不因自饱而忘他人之饥,无终食之间违仁,三也。三章按早午晚时各唱一章,每次约两分钟毕。”

对学生来说,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学成离开学校,将来走向社会。毕业是所有学生的梦想。这是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毕业歌》:

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

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

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

清歌一曲,行色匆匆。

那个时代的《毕业歌》文白夹杂有古意,且语句凝练,要言不烦,令人回味。

在所有的毕业歌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先声与心声。事隔大半个世纪,曲调还是那样激昂,歌词还是那样振奋人心——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

猜你喜欢
校歌学堂学校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学校推介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