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忘筌
本文所讨论的苏州中学校刊,指的是创刊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日,截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的《苏中校刊》。该刊为半月刊,共105期,79册(其中含合订24册),现收藏于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
这105期《苏中校刊》对我们而言不啻和璧隋珠,是一份无价之精神财富,于今天的教育具有十分珍贵的启示作用。
“学术治校”与校刊
《苏中校刊》是苏州中学创始人、首任校长汪懋祖先生创办的。
汪先生是一位文理兼通的职业教育家,不仅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等多种专著,而且有着多年教育实践。他于1927年以江苏教育厅督学身份,接管省立一师而组建苏州中学,决心办一所实现自己理想的实验学校。他是用办大学的理念来办苏州中学的,提出了著名的“苏中精神”——“必使各个学生毕业出校以后,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并且强调“一所优良学校成绩的表现,不仅在毕业生多数能考取大学,或中学会考能得锦标,而在入学后能独立研究学术,崇高人格,出大学复能发展其能力,以各得其用”。为此他高举“学术治校”的大旗,将苏中办成学术化的学校,延聘大学教师来校兼课,邀请名家名流演讲,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出版著作,开设选修课,采用学分制,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组织教师、学生的学术研究会等等。而其中办《苏中校刊》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汪先生不仅亲笔题写刊名,还撰写了《发刊词》:“不佞思欲上绍范文正、胡安定之学风,旁求欧美各中学之精华,虽力小才弱,未必能遽副所期,而抱此宏愿实未肯一日稍自退让。惟是言论为事实之母,进行之前不能无所主张,无所研究,而发布此主张研究者,端资刊物。去秋开办以来,规制草创,未遑及此。……本校同人研究学术之所得,尤不可无发表之机会,此本刊之所以作也。”
校刊有论文、讲演、校规、校闻、上下公文、文艺作品等栏目,尤以论文为主,仅依前30期统计看论文已达109篇,其学术含量之高可见一斑。
汪先生亲将校名译成Soochow Academy,而不是High School或者Middle School,足见其学术视野、学术情怀。而这一切,又恰与蔡元培先生为苏中创立所题对联相吻合相呼应,其联曰:“指示周祥,安定之规模犹在;转移神速,文翁之化育常新。”
校刊与国文教学
105期校刊,涉及几乎所有学科,还出过十余种专刊:周年纪念、三周年纪念、三十周年纪念专刊,生物学研究专刊(两次),教育专刊(两次),自然科学研究专刊,史地研究专刊,化工研究专刊,中小学课程研究专刊,沪杭参观专刊,反日救国专刊,百期特大号等。
下面专门说一说与国文教学有关的国学研究专号。
据《苏中校刊》第16期“校闻”载,“本校职员国文研究会于上午(1928年1月20日)开正式成立会,即并将章程通过,并制订本学期研究标目”,“凡校教职员有志研究中学国文教学及中国文字学术者均得为本会会员”,表明该会以研究中学国文教学及中国文学学术为目标。初高中学生亦分别组织了学生的国学研究会,从《苏中校刊》第8期所载张圣瑜先生之《一个中等学校国文教学法纲要》,可窥知其安排严密精细,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互学原则:“教导学生自动学习(工具、方法、门径),由了解而熟习而乐为。”
从钱穆、沈颖若两先生所制定的苏州中学《国文学程纲要》中可了解到,苏中学子高二读完,“国学基础”及“学术研究之观念”已有相当基础,高三一年“要求学生能于课外各阅读物中所得之中国古今学术思想之变迁大概,做系统整理,并做出句读之标点,有新颖之批评,并能留意前人考证之未发义、未确义为余事”,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今天文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都未必能达到。如果不信,可以看以下资料。
(1)高中各年级国文教学进度:第一学年,选历代名著,以集部为主,而子、史间亦附之。其中,记事文十分之四,说理文十分之三,抒情文十分之三。第二学年,选《左传》《国策》《史记》《汉书》《通鉴》以下文字,以史部为主,而集部关于典、志、碑、传等名篇,子部关于古文者亦附之。其中,记事文十分之四,说理文十分之四,抒情文十分之二。第三学年,选六经诸子及宋明理学,清儒考证之各家文字,以经子为主,而史部、集部与之有关者亦附之。其中记事文十分之三,说理文十分之五,抒情文十分之二。
(2)高中精读读物计有:《小戴记选读》《周礼选读》《今文尚书》《诗经选读》《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通释》《孟子集注》《孟子正义》《左传事纬》《左传菁华录》《战国策评注》《史记菁华录》《汉书菁华录》《后汉书》《庄子集释》《庄子集解》《荀子集解》《墨子闲诂》《管子义证》《韩非子集解》《庄校淮南子》《淮南鸿烈解》《重印秦刻列子》《春秋繁露》《新序说苑》《论衡》《楚辞集注》《史通通释》《文史通义》《国故论衡》《段注说文解字》《说文释例》《说言》。
(3)高中略读读物计有:《尚书去伪》《诗经原始》《诗经学》《诗经研究》《论语要略》《荀子哲学》《孟子学案》《史记探原》《读通鉴论》《汉学师承记》《章实斋年谱》《清代学术论》《先秦政治思想史》《楚辞新论》《玉台新咏》《古诗源》《陶注陶渊明诗》《李白诗》《杜甫诗》《张籍诗》《韩愈诗》《白居易诗》《杜牧诗》《苏东坡诗》《陆放翁诗》《屯田词》《稼轩词》《白石道人歌曲》《词选》《秋蟪吟馆诗钞》《人间庐诗钞》《龚自珍集》《饮冰室合集》《胡适文存》《中国小说史略》《桃花扇》《长生殿》《世说新语》《水浒后传》《红楼梦》《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以上三个资料均引自金德门先生的《苏州中学校史》。学生有了上述基础,难道还不足以做初步的学术研究吗?
钱穆也亲自主持学生的选修课课程,他的名著《国学概论》下册第八、九章即是当时的讲义(上册是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的讲义),他的《先秦诸子系年》《汉刘向歆父子年谱》也写作于苏中任教时期,后发表在《燕京学报》上。他也因此被顾颉刚引荐到中山大学当教授。
在汪校长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下,钱穆、戴增元、夏崇璞、张海澄、吴梅、陈去病、沈颖若、胡达人、李延秋、周候于、张圣瑜等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出版专著,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中亦掀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校刊为此出版了两次国学研究专号(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全刊及第七十二期),共发表师生作品65篇,声势不可谓不大,研究不可谓不力。校刊成了研究者发表论文、交流学习收获的阵地,给了研究者继续努力的动力。校刊成为苏中国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术承传,胜券在握
校刊只是其表,其实质是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的关键在人。
提出“学术治校”、“办学术化学校”主张的人是汪懋祖先生,关键措施是延聘了大批一流学者加入苏中的教师队伍,可以说人才极一时之选,所以苏州中学在极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享誉杏坛。汪先生的后继者胡焕庸、吴元涤、邵鹤亭等又秉承办学宗旨而不断努力,苏州中学才得以长盛不衰。
其实,苏州中学的学术承传,可远溯至千年前的宋代,名相范仲淹创办苏州第一所公办学校——苏州府学,聘请教育家、理学家胡瑗(安定先生)为首任掌教,学术研究之脉千年延续不断。
时至今日,苏州中学义不容辞地要承传千年的学术文脉,也要把汪懋祖先生的校刊精神延续下去。我们以“五千年文化,国学及其精髓;八百载传统,学术为其根基”为追求,自2010年8月起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紫阳学刊》(半年刊),至今已出版9期。相信《紫阳学刊》会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大家一起来做大气的苏中人,办大气的苏州中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