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态观评述

2014-09-04 06:25张宇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生老子万物

张宇杰

摘 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老子的生态智慧起源于他对天地万物由衷的理解和尊敬,而主宰这一切的正是广大无穷的“道”。以“道”观物,用“道”的理念来感悟、真释每一个生命的真谛,并且信赖自然本身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道家智慧给人类的的原创性的巨大启迪。“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都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本文将围绕这三者来进行简要评析和论述老子的生态思想。老子的生态哲学具有一定的“反智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后现代性的特点,他不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遗产,更代表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生活和高度文明发展的精神企盼。

关键词:老子;道;生态观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一向主张: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相通的,人类的发展应该效法自然当中的很多规律,这是老子哲学习承于《易经》的精辟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核心理念。这与西方所主导的“人与自然相抗衡”的价值理念大相径庭,西方文化自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欧美文化,其基础或出发点是分析的思维模式,即将人与自然严格加以区分,而进一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的确,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征服自然”得到了极大发挥,成绩彪炳。直到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造和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然而“征服自然”、或说“控制自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危险性。[ ]虽然它是自近代以来有长久影响力的一种意识形态,但当前其弊端开始日益突显。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物种绝灭,臭氧空洞,冰川融化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得不使人们开始重新定位和反思人与大自然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这一重大的生态课题。有刺激就会有回应,大自然虽既非人格,亦非神格,但却能对人惩善罚恶,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在自然面前的狂妄自大终将付出代价,如果人类再不悬崖勒马,那么人类就真成为被寓意的“地球的癌细胞”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们的古圣先贤就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关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远见卓识,老子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生态问题的本质就是要处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目前地球可谓是可供人类居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从公元前300万年的古类人猿,到人类进入辉煌文明的“地球黄金轴时代”。从野蛮洪荒、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再到封邦建国、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生存繁衍,发展壮大,探索着人自身发展和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人类的生命产生于自然,人类的文明创造取之于自然,人类自身发展亦是建立在与自然互动的结果,这一切都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密切程度。地球也是人类持久的永恒的生活居所。据目前宇宙观测来看,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还未曾发现与地球体貌特征相似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是不可以被替代的,只有地球拥有可以产生并维持生命延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水,阳光,大气层,自转与公转,和黄赤交角等),所以老子的生态观可以被视作是适合人自身的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价值。“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态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借鉴,依此我们可以反观今天的所作所为,并指引我们今后如何前进(如将老子的生态理念贯穿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人心等)。尽管老子生态哲学带有一定的“反智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后现代性色彩,但这依旧阻挡不了其具有理性的生态思想的流传。老子不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遗产,更代表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生活和高度文明发展的精神企盼,以下我们就将围绕着这三个重要的生态观展开评述。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养殖观

关于“道生万物”的生态培养、繁殖的思想,在老子《五千言》中表述的再清楚不过,首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这是老子著名的格言,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从道而来,道是万物创生的总原理。并将道生万物的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用“一”、“二”、“三”来指代具体的对象,而在“道”创生万物的具体过程中“一、二、三”由何所指,历来见解不一。《易经》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淮南子》解为:“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分,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河上公注说:“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地施化,人长养之。”陈鼓应先生认为:“混而为一”的“道”,对于杂多的现象来说,是独立无偶的。老子用“一”来形容“道”的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浑沌不分的“道”,实已禀赋了阴阳两气。“二”就是指“道”所禀赋的阴阳两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三”应是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的。

综合前人的观点,作者认为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支点,他告诉人们宇宙万物的由来,并继承了《易经》当中的“阴阳生命”的思想,即万物创生的程序是由道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又划分成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释匀的状态,于是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为新的和谐体。对于这种道的创生性,老子还将其比作雌性的生殖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道体是虚空变化、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她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被称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联系不绝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无尽无穷,用之不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这里老子还讲了得知万物由来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endprint

其次,老子还强调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道创生万物以后,并不是不管万物,而是用德来蓄养万物,辅助万物的自然成长。道生生不息,体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根本属性;而德蓄养万物,体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关键特点,所以“道生之,德蓄之”的两重意蕴,充分表达了老子的生态养殖的价值理念。[ ]

如果说“道”是对天地万物而言的,“德”就是针对人而言的。“道”的本意是道路,“德”字的本意是人看道路,即人认识、理解、把握“道”,人如果明白“道”的精神,并效法“道”对万物一样来行事,那就是最深的“德”了,这样的人就会被称为“圣人”。作者认为老子《道德经》说“道”意在引“德”,因为如果没有人的话,宇宙间只有生态平衡;而如果宇宙只有生态平衡没有人的话,宇宙也将失去意义。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只有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才可以理解,人的理解使意义得以产生,如果没有理解的能力就没有意义的问题了。所以道生养万物,这种生态观会使人明白人们所追究探寻的就是藏于宇宙深处的奥秘:“道”。老子所说的“道”具有一种超越性,可谓道无所不在,宇宙万物皆有道,因此她可以让人欣赏万物之美,任何一朵花一棵草,都可以让你看到道的魅力的表现,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所以道生万物,万物自然尊崇道而珍贵德,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顺应自然。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管理观

顺应自然,即是效法道的精神,因为“道法自然”。道虽无形无相,但却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反者道之动”,道的运行反复循环,周流不息,才能产生绵延不尽的生命;“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所谓“无中生有”。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老子进一步阐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生态管理的思想。“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自然界”的意思,而是指道只遵循道的“本身”,“自然而然”的意思。因为道已经创生万物,长养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对自然和人都具有超越性,所以道不可能再因循“大自然”,这里“自然”的意思是指其本身。《老子想尔注》注释说:“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即道只能依照道本身的规律来运行,属于究竟的“自因”而不可追问的哲学概念的设定。

在老子看来“域中有四大”,宇宙间共有四种存在:“道、天、地和人”,这四者都十分伟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在“道”的作用下天、地、人组成了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并且作为有意识的人来说,要认识、学习和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律,最终要感悟“道”的精神。所以说老子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立场再明确不过,人类与大自然是平等的,二者都是“道”的产物,都按照“道”来运行,可谓是“一母同胞”;同时人类还应该向“大自然”来学习,从“大自然”中感悟“道”的存在,理解“道”的精神,效法“道”的规律,这便是“德”的意义,作者认为“道法自然”深刻内涵正体现于此。这与西方尤其是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扩张,促使人们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反向的生态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是近代以来人类工业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和内在的理念,当人类沉浸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而逐渐在自然面前狂妄自大,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自认为可以完全掌控自然,忽视自然的“感受”更无视老子所说的“道”的精神与规律,直到现在在面对严重的生态灾难面前,人们才有所反省和回头。[ ]

如果我们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而近似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自寻短见的发展,那么这种发展也将是人类走向毁灭。这与老子所说的平等博爱、大公无私的大“道”相比,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人们人应该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也就是说“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的生态管理观念,道对于自然万物总是清静而不扰攘,给予而不索取,辅助而不主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也就是说,道是无私无欲的,对天地万物都一视同仁,使万物成长作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爱养调护,而不加干涉,顺任自然。这就是最深的“德”。“德”是“道”赋予万物自然的禀赋和本性,人如果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就应该依道而行,所以人在管理自然或人类社会自身时也要向“道”看齐,来学习效法“道”之“德”。

因此面对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保护,改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及时采取老子所提出的“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知止不殆”、“慈爱俭啬”、“无为不争”、“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等等一系列“道德”原则和方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法天地自然的意义在于,通过思考大自然,可以反观人类社会自身的错误,从而起到纠正人的种种价值判断,是非偏见,角色限制等阻碍,让人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来审视生命的意义。人们在生态管理中,要顺应自然法则,而不要加以任何人为的干预。把“法自然”的理念用于对待生态问题,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乱为,尊重自然,解放人类,老子所指出的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永远值得人敬佩和深思。[ ]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原创价值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我中华精神文明中的标志性的瑰宝。当然老子也无一例外倡导“天人合一”思想,而老子对这一思想的贡献更倾向于将其提升为一种生态的美学观。“以道观物”用老子之“道”来看待欣赏万物,便会顺理成章的推出“天人合一”价值取向。“一”即是“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所以,“天人合一”在老子这里就是讲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具体说来就是天、地、人合于“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作焉,四时兴焉,天何言哉”……从先人的哲思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天马行空”,还是建筑艺术里的“巧夺天工”,中国古人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觉运用在审美当中。而生态美学的立足点在于如何使人更好地栖居,以致力于使人们获得“诗意地栖居”与“美好地生活”。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用“道”来调和人与万物共生的关系,这不仅是理性的认知,更是老子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人合一,人应该保护好生态的平衡,顺应道生万物的生生不息,善为而不害,不应为了所谓的急功近利的发展破坏这种平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与天地皆为同类,都出于“道”,那么,天人之间也就自然是息息相通。天人之间,相通相合,老子将这种宇宙意识渗透到生态美学思想中,从而使人的心灵、精神、情感就成了审美关系中的真正的主体,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们自由地吐纳乃至逍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老子看来利益和包容万物是极高的智慧与美德,这种美德最为接近于“道”,因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灵空间里,自然万物任凭自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传神地展现了“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对审美观念的渗透和表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中国艺术高超的表达手法,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老子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人这种对大自然的亲密和认同,视大自然为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 ]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生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道生说法,顽石也点头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