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赵杰
摘要: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多重的文化意蕴和文化感知力。本文将以“零余者”内在因素,“零余者”外在因素以及“零余者”的文化感知力来分析“零余者”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文化内涵
郁达夫因《沉沦》走进文学界,在文艺界开创了“沉沦小说派”,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文学流派。在郁达夫的前期文学作品中,“零余者”充斥于郁达夫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零余者”,亦称“多余人”, 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在不幸的社会中被压抑,受阻,理想幻灭,心理上无法释放,最终选择自我沉沦和自我残害的道路。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大多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狂热之后开始深陷迷茫,他们不知何去何从,在郁达夫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聆听到这类“零余者”们的呼喊,在这呼喊中有他们的焦虑,有他们的彷徨,有他们的无可奈何,在这淋漓尽致的描绘中,这些“零余者”都带有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零余者”的出现不仅与他们自身性格缺陷存在关联,而且还与整个现实环境存在联系,他们被残酷的现实抛弃在黑暗的角落中,寂寥而不堪落寞,他们有的想奋起反抗却无可奈何,他们有的任由命运的摆布,他们有的则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总归来说,他们对于社会来说是多余的。
因为郁达夫自身的文学修养价值独特的视角观和价值观,让他在对“零余者”的认识上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学认识,故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便有了多重的文化意蕴和文化感知力。
一 “零余者”内在因素
郁达夫曾称自己是多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所以零余者存在的自身因素也就是郁达夫内心世界的独白产生的投影,简单来说,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写的就是他自己。纵观郁达夫笔下所有的零余者,我们不难发现,“零余者”都是孤独的,寂寞的,又是不能左右命运的知识青年,他们有抱负,有文化,但是左右不了生活,左右不了命运,所以他们选择沉沦,选择失去自我。
在《沉沦》、《杨梅烧酒》、《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们不难发现,零余者们渴望被爱,所以我们会看到零余者们: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他们赤诚热烈地追寻着爱情,但多是归于一次又一次的苦闷的意淫当中,他们本想着有一个浪漫而且华丽的爱情故事,但他们本身性情中的悲观情绪注定让他们的爱情变得艰难,他们用着自己可怜而卑微的尊严去渴望一场真挚的爱情,但是只能落空,甚至《沉沦》中的零余者在和妓女产生一夜情后,竟然希望能和妓女能够产生一次永久而真诚地恋爱,这类不幸和苦闷中的零余者们本身是不具备浪漫的特质的。而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又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爱不是那种简单的狭义的爱,而是希望能够做到心有灵犀的精神之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一种沟通,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去换取这种恋爱,可以是他们的家庭,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可爱情终究是要从浪漫化为现实,当他们摒弃了经济来源,空洞的信念怎么可能支撑他们寻求一份可贵的爱情呢,这些零余者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希望用精神上的富足来寻求一份真挚的爱情。殊不知,世间的爱情都是物质与意识的产物。
二 “零余者”外在因素
这些多余的人最终不可避免地将走向消亡,让他们走向消亡的不仅是自身的客观因素,另外一方面,这个世界不允许他们存在,在当时的社会中,传统的封建伦理制度依然占据了社会的主流,他们希望个性解放,他们希望有着自己的美好的爱情,但是社会的枷锁他们是冲破不了的,他们的种种行径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变态畸形的,他们就成为了这个畸形时代的畸形产物。
在那个时代,封建顽固思想是在大多数的中国民众中是根深蒂固的,本身制度的不合理性,加之外界先进思想的冲击,当一部分人去学习这种先进知识的时候,自身的局限性就显示出来了,他们接受这种知识也是不彻底的,当这两种情况结合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但凡一个个体思想超前,社会就不会去容忍他做出出格的举动,他们注定是要排挤的,所以他们在社会的铜墙铁壁面前注定是要被磕地头破血流,即使你有再先进的知识,即使你觉得这个事情存在的真确性合理性,但是社会就是不承认,外界就是不认可,这些人注定就成为了社会的多余的人,“零余者”了。就正如《蜃楼》中所述:“既作了中国人,而偏又去受了些不 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同归于尽”《沉沦》中“他”视自己身听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他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或者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当时整个社会无法理解的,所以这群“零余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就成为了鸡肋,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而没有任何价值的零余者其命运注定是可悲可叹的,而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注定是无法被社会所能理解的。
三 零余者的绝唱
郁达夫用这种自传体的行文方式记叙着这个时代青年的苦闷,但他们并不是毫无抱负的,只是他们这种抱负被自身的缺陷和社会的摒弃而变得多余,变得毫无用处。尽管他们摆脱不了命运的悲叹,但是他们懂得思考,这是他们灵魂深处的低吟,这更像是一种病态式的唯美主义,他们极其有才华,但是他们乐于将自己的原始一面展现给世人,他们不被世人所接纳,当一切的现实有如洪水猛兽向他们袭来的时候,他们学会了坦然去面对,他们也会去为自己呐喊,即使这种呐喊无济于事,但他们仍会做出最后的拼搏:
如若我要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了我的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二个世间的人类—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除了一个恶。若是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救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就死。
这群“零余者”相信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能被世人所接受,但现在他们还是在孤独的前行着,郁达夫赋予了“零余者”凄切而唯美的生命喟叹,“零余者”们的文化内核也将在世人中所接纳,并且在这种接纳中,世人应该为此而反思。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2]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