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竟凯
摘要: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典型性.“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是重庆新农村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示范区之一,并是该种模式下的代表.本文通过分析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特色,确立土地流转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总结了该模式下表现出的特色乡村,产业乡村,和谐乡村三大特点,提出对我国其他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农业产业带;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关于其建设模式的研究表现出多元化趋势.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的改革试验区,在 “大城市带到大乡村”背景下,重庆新农村建设模式对全国农村发展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重庆得到很好的实践,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土地流转式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是重庆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示范区之一,也是“土地流转式”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它沿交通线分布,根据当地不同地域资源条件差异及传统耕作优势形成的的带,块状区域.而“土地流转式”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土地流转的途径,合理调整农用地利用方向,采用土地集约经营的手段进行农业化或非农化生产活动,实现农用地规模经营,进而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农村建设.
一.“土地流转式”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一)错位规模发展,建立“特色乡村”
过去江东片区的农户基本上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虽有花木种植等传统优势,但分散的农耕活动难形成规模效应。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开发,通过“农民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业主带动型”和“专家助推型”四种经济发展模式,集中分散的种植生产活动,构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增收”的增收格局。同时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样化:从原来的农林牧渔业逐步扩展到加工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乡村多功能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功能拓展到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各个区域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一村一品”,既增加花木种类,又改善作物品种,提升花木的利用价值.
(二)深度优化发展,建立“产业乡村”
该产业带的特色产业是生态农业旅游,其产品加工都是以其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因而该产业带资源的利用和产业的升级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带宜多“依靠资源”,少有“依托资源”.以突破1.5次产业为重点, 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该地区产业振兴的重点宜在1.5次产业, 这是因为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 但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 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则是可行的.腊梅博览园的开发后,单一的旅游仅体现了腊梅的观赏价值。腊梅还具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这就需要对优种腊梅进行加工和制造,依托食用价值,生产腊梅茶;依托药用性,将干腊梅作为枕芯的组成部分,拓展了腊梅的纵向产业链,同时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带向二、三产业延伸。
(三)保障维护发展,建立“和谐乡村”
农业产业带的建设,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社区集中,但打破了原村域完整的社会网络结构。这种社会网络结构,不仅限于村域内各村民间相互联系所建立的社交网络,更深层次的是村域内农户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将农户集中在楼房中居住改善了居住环境,但现今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儿童和老年人,对年长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明显的“安土重迁”思想以及地方认同,即使是空守土地,他们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归属感。而搬迁入楼房,往往会给这些老年人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形成孤僻寡言甚至是抑郁焦虑的心理倾向。宜适当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保障农民生存发展最根本的利益.
二.土地流转式新农村建设的对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一)提高农户投资收益率是“新建设”核心。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太低,导致农户对储蓄和投资的吸引力小。因而,构建现代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民新增投资的收益率。政府和企业应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多得是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去,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率,这样方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土地流转中的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的方式。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社根据政府和企业相关建议及要求,从事经济作物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最终按入股收益分红。这样所得到的投资收益率更高,农民的主动参与也会激发农户更多得投入与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保障耕地与农村发展并行是“新建设”保障。在北碚区江东花木农业产业带建立过程中,政府及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农户宅基地换住房、土地利用集约化等方案,节约了大量土地用于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带。但节约土地不是节约耕地。这些节约的土地大多用来种植果木、饲养鱼类、发展旅游,使原本许多耕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成为园地或旅游用地。实现城乡统筹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耕地的保护与开发,做到旅游化,生态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并行。
(三)改善农户生活水平是“新建设”关键. 农业产业带的建成,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实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及企业会对农户进行各种补偿,例如宅基地换住房、培训换就业等,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较过去得到提高。“置换”的楼房,其居住面积更大,居住环境更好;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给农户的购物、医疗、教育等带来便利。既缩小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又形成了农民职业化和就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李小建.2006.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彦随.2007.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报
[3]龙花楼.2006.中国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地理学报
[4]中共北碚区位党校课题组.2011.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探索---以北碚建设区江东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带带为例.重庆行政
[5]乔娟.2004.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
[6]杨凌.2007.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