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桥代路 山间桥梁的绝美穿行

2014-09-04 13:39曾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多年冻土青藏铁路全线

曾涛

青藏铁路的另一道风景

以桥代路 藏羚羊自由穿行

青藏铁路,一条神奇的天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从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拉萨,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翻越了唐古拉山直至拉萨,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它的修建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尊敬。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其中的风景不仅有绝美的草原、成群的藏羚羊、湛蓝的湖泊,还有那高高矗立的一座座桥梁。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的的生存环境,使其能在桥洞下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中的多年冻土区很大一部分都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来修建。

对于修建青藏铁路来说,任何小小的困难都必须要经过慎密的考量,精心的研究,得出最佳解决方案。高原冻土在冻结的状态下就像冰,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就会把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顶起来。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不稳定,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坑坑洼洼,影响正常通车。科研表明,“以桥代路”是解决高原多年冻土施工这一世界性筑路难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长达550多公里的冻土区中,诞生了高原凍土上最长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它如同一条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

京沪高铁 直线穿越

腾空于田地之上的绝美穿行

京沪高铁,连通北京与上海的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两端连接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在原有的京沪铁路运输压力越来越大,呈现极度饱和状态时,京沪高铁的修建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即便如此,京沪高铁的修建还是遇到了重重阻碍,关于高速铁路修建的必要性和经济性一直受到质疑和争论,支持一方认为此铁路的兴建有利配合未来的经济发展,而且技术上和国力都能够负担。反对一方认为,以国外的实例参考,新建高速铁路大部分都是亏损多、盈利少,目前的运能紧张可用提速、扩能等方式解决。但最终,修建京沪高铁的计划还是进行了下去。

京沪高铁沿线虽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在地理条件上却没有多大优势,京沪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经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北京—济南属冀鲁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势为两端高、中间低,团泊洼一带为全线最低处;济南—徐州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及丘间平原,地形起伏较大,泰安段为全线海拔最高的区段;徐州—上海线路主要通过黄淮、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局部(蚌埠—丹阳)通过阶地垄岗、低山丘陵。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同时为了避开沿线的良田沃土,京沪高铁优先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方式,最大限度节约用地,能不用地的就不用,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用非耕地的就用非耕地,先后两次修改设计,优化全线桥梁、涵洞设置,将全线桥梁长度从最初的400多公里大幅增加到最终设计的1024公里,占全线长度的80%以上,大大减少了占用耕地的面积,减少了铁路建设对沿线城市的分割。同时,桥梁的直线建设,也缩短了京沪高铁的建设长度。从多方面来看,以桥代路都是铁路建设中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道路的建设,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近些年,国家对城镇化的建设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山区人民来说,要致富,必须先修路,即使他们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即使他们多年未走出大山,但桥梁,足以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之下拉近城市与乡村之间距离,其实不管是青藏铁路还是京沪高铁,它们“以桥代路”的方式都展现出了一个共同点: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当我们享受自然予以的馈赠时,也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这才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法。

猜你喜欢
多年冻土青藏铁路全线
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年内开通运营
中国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对植被季节NDVI 的影响研究
品牌全线升级
青藏铁路
雅康高速正式全线试通车
广深港高铁将实现5G全线覆盖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太阳能制冷在多年冻土热稳定维护中的传热效果研究
青藏铁路ITCS通信信号设备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