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姝红(1987—)女,辽宁沈阳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摘要: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当时学家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问题有其独特的观点,在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突出“探索”两个字,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异端”这个提法和对这个观点的论述,推进和加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为理论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指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后的新发现、新发展,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既有的东西又不完全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的自身的情况和我们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知道我们用这些发展深化了哪些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理论,我们用哪些经验取得了胜利,而哪些经验又是美中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进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使中国革命和建设招致损失的情况,更好的为以后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一、龚育之认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分区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思想。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得以在中国革命一系列问题上得到完整。而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第二次的飞跃。这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龚育之在200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访谈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角度所提出的。依照十三大、十五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在两次飞跃之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龚育之认为:这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⑴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在全国取得了胜利,而之后又出现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对于还处在探索性建设国家时期的中国,无论经验是否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这都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做了量变到质变的储备。在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党章的事实,也正说明了我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三段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次飞跃,三大成果,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的历史进程的简单概括”。 ⑵龚育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历史进程时间分区的看法,其一清楚明确的指出了分区,其二这种思想让我们对我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时间分区的明确让我们有更深刻的思考,也使原有的理论在撞击这种新提法的条件下,焕发出了新的面貌,而这,也跟我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分不开的。它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碰撞、相融合进而可以不断深化的一种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不止步于此,而是在随着实践的推移而在新时期、新状况的条件下与实代特征和各国的各自情况相继产生新的发展,继而能与时代相并肩起跑。而龚育之也认为:就是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⑶
二、龚育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问题发现
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推动一个民族的发展。因此要使理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进而发展国家,那么对于理论的探索也不应浅尝辄止。理论的不成熟到成熟,从成熟到再认知的过程。龚育之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成熟了又不成熟还要再探索的过程。⑷成熟与不成熟并存于我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之中。成熟的一面指它已经写入我国的党章,明确了大的方向,而不成熟的一面则体现在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状况下实践时,它没有根据时代特征与自身的国情相协调,导致了两次失败和危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产生了巨大的恶性影响。所以,龚育之在这方面在《党史札记末编》中所提及之言论说,仍有不成熟的方面,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遇到过很多困挫折,而最终都是从对自身问题的不断探索继而得以发展,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入和发展过程中也是遇到挫折和难题就逐步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自身问题看起,寻找新的出路。因而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也正体现出了他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正是有了前人不同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才能够被不断深化,新的理论才能够像新的产物一样诞生,理论才会有了创新,因为有了创新,这些创新的成果才能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催生出更多的其他创新成果。
三、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生命力的,它既能够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并不断推进理论的深度。同时它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让它在时间的考验下焕发出活力,永葆青春。它是个全面性的理论,不只是突显在几个点上。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同的一种理论,是一种另类的产物。而龚育之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创造出一些被传统观念认为有点“左道旁门”,有点“另类”有点“异端”的东西。而真正的创新,恰恰就是从这里创造的。⑸不同的例子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以苏联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的探索,形成了苏联所独有的革命经验。在我国毛泽东的中国革命道路则是我们的独特革命经验。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改革以及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都是我国所独有的,这些看似“异端”的理论,却是经过了时间与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练就出的真理。因此,我们可知,龚育之对于“异端”中所包含的创新是给予积极的看法的,而也正是他对这种观点的肯定,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理论家的保驾护航下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展,最终为学术界所重视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1]⑴⑶⑸《党史札记末编》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年.龚育之,第36、29、64页.
[2]⑵⑷《龚育之党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龚育之,第836、8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