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重河流域侗族文化旅游景观策划研究

2014-09-04 23:04杨正怀潘恒志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杨正怀+潘恒志

作者简介:杨正怀,1976.10.4,男,侗族,贵州黎平,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民族文化与旅游

摘要:为了侗族旅游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侗族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得以充分地开发与保护,选该流域侗族文化最典型的洋洞侗寨为核心区,通过实地调查,对这里自然景观和侗族文化景观进行策划,为其他侗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尚重河流域;旅游景观;侗族文化;景观策划

1.引言

在旅游开发的一些侗族地区,侗族文化景观得不到合理的策划,使侗族文化的原生性受到很大的破坏,加速了侗族传统文化遗失和扭曲的进程。为了使旅游开发更好地促进尚重河流域侗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将来旅游规划与侗族文化自身发展得以同步进行,对以侗寨旅游景观为载体的侗族文化进行研究。

国内针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策划特别是侗族村寨旅游景观策划的研究相当少,李川从民俗学的视野,根据当地民俗风情,综合实际运用侗族优秀的文化,营造出符合当地居民审美心理的氛围,从而提出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生活空间;张洁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目标、开发内容等进行探讨,杨桂华研究了民族生态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多维价值,提出物质景观和精神景观都具有旅游价值,应该全而开发。而以流域文化为背景,对流域典型的侗族文化以发展旅游为切入点,以侗寨为载体,进行旅游景观策划研究,目前还是处女地。

2.尚重流域侗族文化背景

尚重流域侗族文化区主要指流经尚重镇政府所在的两个侗族自然村寨、盖宝侗族自然村寨、洋洞侗族自然村寨及育洞民族自然村寨的河流流域所有的侗族文化区,这也是南侗四十八侗寨侗族文化核心区、是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的发祥与传承地,是南北侗的结合部。原始的生态环境下孕育着原生、古朴、优良、典型的传统侗族文化环境,是黎平西北侗族文化旅游的重地。

3.洋洞侗寨的概况

3.1洋洞侗寨的基本概况

洋洞侗寨位于尚重流域的中下游,有近800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有着盖宝侗寨和洋洞侗寨之间小三峡的三碰水电站山水风光,而且还有近1000户, 5243人口的侗族聚居村寨,是黎平最大侗寨之一,栏杆式杉木的侗族吊脚建筑风格鳞次栉比地站在清澈的“S”型河岸上。这里侗族文化古朴、民族风情浓郁,是尚重琵琶歌的传承地,还是典型民族赶集市场和画眉打斗比赛场,每逢1、6的日子这里格外的热闹。同时,交通便利,到榕江高速、高铁站1个小时,每天有4躺车;到黎平县城3个半小时,每天4趟。

3.2洋洞侗寨旅游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洋洞侗寨旅游景观现状

洋洞侗寨由上寨、中寨和下寨三个自然自然寨组成,“S”型的八卦格局以桥连成一片,大规模的侗族聚落村寨目前的主要旅游景观有:三碰电站峡谷山水风光,大规模的侗族吊脚楼建筑风格及聚落形态景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园、小桥流水人家洋洞侗寨全景等视觉景观;尚重琵琶歌表演,侗戏表演,行歌坐月体验等视觉、听觉等侗族文艺、歌舞文化景观;下三棋体验,赛木马体验及赛陀螺体验等传统体育文化景观;侗族偷亲活动体验、侗族求亲活动体验,侗族不落夫家回门活动体验,侗族接送新郎新娘体验活动,侗族新郎砍堆柴活动体验,侗族三朝酒的“捞虾子”活动体验,大年初一年轻人的劳动节活动,大年初二至初七的踩歌堂及10月26日祭祖节活动等民俗风情文化景观;侗族蓝靛布艺、纺纱、刺绣、盛装等服饰文化景观;无文字、无图纸设计的侗族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琵琶等建筑技术文化景观;立体、循环、生态的侗族农耕文化景观等。

3.2.2洋洞侗寨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因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顺其自然,当前洋洞侗寨旅游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洋洞侗寨寨门景观文化得不到落实。洋洞有去黎平和去榕江的东、南两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为大门,作为旅游景观缺少文化性。

二是侗族标志性建筑文化不全。洋洞侗寨是侗族地区最大的侗寨之一,其标志性建筑的建筑-风雨桥、鼓楼、侗戏台、吊脚楼等以前曾经有过,洋洞的风雨桥在1996年夏被洪水所吞噬,目前仍然没有风雨桥的出现,只现代的拱桥。鼓楼、侗戏台和萨岁祭坛在1956年和1958年的寨火中消失。

三是传统娱乐文化逐渐消退。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娱乐的方式和观念的多样化,传统的娱乐方式逐步被取代,目前在家的只有在家读小学的小学生和其年迈的爷爷奶奶们,其他的都在外地谋生,受到外面强势文化的影响,自己的文化慢慢的淡化。说汉话的人越来越多,唱侗歌、侗戏的人和爱好侗歌侗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都在外地谋生缺少这样的土壤。

四是建筑风格日益现代,缺乏自己的民族文化元素。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不断地提高,有着向往城市的生活,但又离不开自己的家乡。所以就把城市的文化元素带到自己的家乡,有时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有追求,更有质量,

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五是传统、立体、循环、生态的农耕文化逐一消失。因为当前自给自足的经济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很多农田都退耕还林,甚至弃耕而外出打工。以前的田地-庄稼、鱼、螺、小鸭子-牛、猪、家禽-果园、田地的传统、立体、循环、生态的农耕文化逐一消失。目前在家干农活的动力是铁牛,肥料是化肥,灭虫是农药。

4洋洞侗寨旅游景观策划

4.1生态景观策划

4.1.1文字图案策划

在洋洞侗寨的东寨门和南寨门可视度较强的坡面上利用不同季相的植被设计洋洞侗寨欢迎你的生态文字图案;在农耕文化田园区利用不同的庄稼季相设计侗文化不同的图案,如风雨桥、鼓楼、侗寨琵琶等各种动物图案。

4.1.2生态廊道景观策划endprint

洋洞侗寨的生态河景观设计,不仅是景观上的视觉美,同时是心灵美的体现。

从洋洞侗寨的河口到洋洞侗寨的三碰电站河道两岸都栽柳树、榕树、杨梅树等喜阴喜湿植被。动员当地在校学生的劳动课对这里的树木进行管理,同时每年大年初一是当地年轻人的传统劳动节日,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节日进行植树。还有把植树赋予更多的意义,如结交朋友、新的客人到家、举行某种仪式或许愿、祈祷等都可以用植树这一载体来寄予自己的心愿。

4.2亮化景观策划

洋洞侗寨的侗民是最勤劳、最朴实的人,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和政府的项目工程进行特殊的亮化景观策划。因为洋洞侗寨几乎是都用公共厕所,每个较小的公共区域就有一个公共厕所,所以充分利用公厕+猪圈-化粪池-发电照明、洗浴-农耕文化基地-猪牛-公厕、猪牛圈的循环使用,使当地晚上路灯等于照明,同时解决当地冬天洗浴的难题。

4.3建筑景观策划

洋洞侗寨首先在东门口的河滩上建好自己的停车场和各族别的公共食堂,然后建好自己的寨门,寨门要突出侗族文化的亮点,如尚重琵琶歌的场景、风雨桥文化、鼓楼文化、琵琶、芦笙、农耕文化、服饰文化、刺绣文化等文化意境在寨门中得以呈现;寨子要配上四座风雨桥、三大鼓楼、三大戏台,上寨的观景台、中寨观景台及南门的全景观景台的设计;寨子里砖房的木化侗化设计。

4.4构建传统的生态、立体、循环农耕文化景观

在东门和南门附近的田园农耕文化区设立水旱两用区,在田角地边建造牲圈禽棚,发展生态农业。稻田-小鸭、小鹅-鱼、鳝、螺、田蚌-稻谷、草-猪、牛-化粪池照明-粪糟-稻田;果树-葡萄-蔬菜-家禽、家畜-化粪池-照明-粪糟-果树林等的循环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同时,策划不同季节的农耕文化体验。比如捉鱼、烧鱼、摘水果等体验活动。

4.5民俗风情及娱乐文化景观策划

春夏秋之际可以到三碰水电站垂钓、烧鱼、情歌对唱、欣赏瀑布、峡谷等景观文化;平时白天参与尚重琵琶歌、盛装、纺纱、织布、刺绣等欣赏,还可以参与下三棋、踩木马、赛陀螺体验,参与提前预约好的尚重流域的各项喜庆节日与娶嫁等活动;晚上在风雨桥、鼓楼或月堂参与情歌对唱、侗族偷亲、篝火多耶、长桌宴等传统文化体验。

5.总结

洋洞侗寨是尚重流域侗族旅游景观策划的核心区,因为这里是侗族地区生态环境最好,侗族文化最浓郁,尚重琵琶歌传承最理想,侗族人口最多的,侗族建筑广度和密度最高,侗族的传统、立体、生态的农耕文化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首先之地。虽然当前旅游景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要政府加以重视,按照景观策划的思路去完善,侗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会得到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川.民俗学视野下的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1-2.

[2]张洁.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在开发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5):91.

[3]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人学学报,2002 (3).

[4]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69- 71.

[5]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003, 4):6- 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