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乘法:潜心研读 精心预设

2014-09-02 05:23林崇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林崇辉

[摘要] 随着课改的一步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活跃,教师们拼命地“花样翻新”,热闹喧哗之余,实效却不容乐观.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认识的偏差,导致其课堂教学行为走样、教学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花样翻新;课堂教学;有效

为一改传统教学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新课改以来,不少数学教师都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优化课堂教学. 多样化的情景创设,确实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且事半功倍. 但形式取决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目的,切不可让教学手段淹没了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借题发挥、大放“野马”. 有的观摩课、评优课,追求形式、包装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像是“阅兵式”或“时装表演”. 如此花样翻新课堂上的情景创设,缺乏科学性,且喧宾夺主,远离了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资源,紧扣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试以部分现象为例,探索实效的课堂教学.

■ 反思“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形式到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编排上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呢?于是各种教学情境不断创设,便有了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

案例1当现实情境撞上数学情境

某数学教师教学“垂直和平行”时,创设生活情境: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并让学生体验和思考,再将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 话音刚落,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铅笔掉在地上响起的噼里啪啦声此起彼伏. 实践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一汇报和展示,但教师预设的“垂直与平行”的结果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学生感到茫然,教师觉得不满意.

分析:为什么这个情境创设缺乏实效?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备课,预想不足,希望课堂上出现需要的数学情境——平行,但是现实却与理想擦肩而过. 从理论上讲,两根铅笔掉在地上有可能会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情形. 可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却没有细细去追究“垂直与平行”的概率. 与一般相交的情形相比,垂直和平行的概率显然要小许多. 在教学中,教师只一味地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思考. 这样的情境创设,垂直与平行出现的概率小,结果只能是偏离教学方向,延误教学时间.

案例2当天真烂漫遇上数学的严肃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中,某师上课伊始,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 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抢答:“零”. 教师启发:“谁会动脑筋,0像什么呢?”生1:轮胎. 教师眉开眼笑地赞扬:“你真会动脑筋,想的真棒!”生2:圆圆的月亮. 生3:太阳……教室里的小朋友都纷纷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耳欲聋、抢着发言,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教师继续给予学生富有想象力的表扬. 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近大半节课,学生一直在描述0像什么. 即将下课,教师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呀?”生4:“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学生还想说,教师暗示其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回答,结果答案如出一辙. 教师于是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和意义,然后下课.

分析: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不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没有. 课堂上,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甚至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更低的水平,如此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没有丝毫意义.

案例3当理解错位照进数学课堂

在一节“观察物体”的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情境——拍照. 整堂公开课,教师手拿照相机,带领学生从教室前、后拍,从玩具前、后、左、右、上面拍,最后还搬出许多盆景让学生与盆景合影留念. 学生在打着手势、喊着“茄子”的合影留念中,开开心心地结束了这堂课的学习.

分析: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做了充分准备,意图通过拍照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 出发点是好,但结果呢?活动中,学生确实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物体的照片,但很少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结果,更没有体会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不由让人疑惑这是一堂数学课还是摄影活动课?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这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引导和把握的课堂,导致教学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缺乏内在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 构筑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何改变过度追求教学形式和手段,忽略教学内容和实效的错误教学模式?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在共同关注有效教学这一课题. 如何让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让各种情境的创设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到有效教学,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赘述如下.

1. 研读教材,把握学情 ——奠基有效课堂

备课,是衡量师德的主要标准,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证.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轻松、有效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正所谓“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

在备课的环节里,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通常比较容易把握,教材教参中也有详细的提示,但少数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不太容易把握,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和挖掘. 要想做到充分备课,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将教材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其次,每教学一个知识点,既要清晰地明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还要做到和今后的教学融会贯通. 再次,在教学中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拘泥于教材,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经验、时代的发展延伸和拓展教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如前所述案例一中,“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自己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 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上. 鉴于此,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 结合起点,精心预设——保障有效课堂

小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知识、经验和一些个性化的策略方法走进数学课堂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常常会过多地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学生“现实的状态”. 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家庭、外界环境不同,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学生的现实起点难以把握. 虽然学生的具体现实起点难以把握,但整体认知水平还是可以预知的,只要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精彩生成!首先,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根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或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确立应对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 其次,因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暴露的学习起点,及时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调整教学预案.

例如,在上述案例二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教学时我觉得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主题图小猴吃桃子的故事切入主题,盘子里一个桃子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至于“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想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能发现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实实在在岂不更好?

3. 提升素养,平和心态——达成有效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潮而来,这让不少一线教师深感教学压力之大. 要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教师就须提升自身的素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力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积聚底蕴、提升内涵,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胜任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 也许教学路途充满了坎坷,但只要教师拥有一颗平常心,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刻意追求外表形式的繁华和花样的翻新,在教学中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多一份静下来研究的心,多一份执着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就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