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
〔关键词〕 语文教学;《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122—01
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文章改编自庄子寓言《井底之蛙》,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曾有选编,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将原文中的龟化身为鸟,并以充满童趣的对话进行叙事,活化了文本,为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想象,感悟寓意增添了生趣。立足学情,教学的重点在识记、在理解、在朗读,要突出这一重点,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中得法,学中用法。换言之,“教师引导如‘坐井”,学生得法知‘方圆”,但“坐井知方圆”并不是寓言教学或者说阅读教学的精彩之笔,对于寓意的探究,文本的拓建,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观天”之乐,而这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基于以上理解,笔者从四个层面对本课教学施以设计。
一、 教师巧“坐井”
如果可以把教师的引导称为“坐井”的话,那么哪些地方需要“巧坐井”呢?第一,识字。本课仅有三个生字,所以将识字置于朗读、理解、运用之中较为适宜。如,“信”字,可引导学生理解做人应言而有信。第二,理解。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采访对话”、“随鸟漫游”等环节,借此让学生对比二者眼界之大小,理解争论之缘由。第三,朗读。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读出滋味,悟得情感。此为教师“巧坐井”的三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字、阅读、理解等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学生互相间的帮助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旨在让学生在主观意志上树立“我要学”的目标,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所以说“教师引导如‘坐井”,学生得法知‘方圆”。
二、学中知“方圆”
“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若干问题的层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笔者通过“入井入境,以读为主;入情入理,思辨相辅”这两步,使学生知晓方圆,自学自悟。所谓入井,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先不论是非对错,让学生分别站在青蛙和小鸟的角度加以思考;所谓入境,就是在入井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充满个性的争论,轮读文中的对话,以此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所谓入情,不单单是对小鸟的指责与嘲笑,而应落脚于理解、同情与鼓励,以此彰显语文教学正确的人文关怀;所谓入理,即学文之后,让学生感悟寓意,引以为戒。
三、 井蛙需“添翼”
教学中,“坐井”与“添翼”可以同时展开,但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井蛙的局限性与飞鸟的开放性,让“井蛙需添翼”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成为共同的愿望。其次,在教与学的转换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文本“添翼”,为学生“添翼”的意识。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大千世界的视频画面,劝说青蛙出井开阔眼界,练写《出井观天》后两者的对话等。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使“坐井观天”这个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学生接受,使教学也在添翼中添彩。
四、 飞鸟乐无边
寓言的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教师讲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教书育人的作用。就本文而言,让学生成为飞鸟并不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一旦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浅尝辄止,飞鸟又何尝不会变成井蛙呢?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以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便是大功告成的话,也就成了坐井观天,自得其乐了。为此,课后笔者会继续安排学生读寓言、谈体会,结合课本中其他几篇寓言,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演一演、讲故事等。相信这样做了,井蛙才能变成小鸟,小鸟才会飞得更高。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应将寓言情节融合为教学策略,将故事寓意升华为教学理念,按照“教师巧坐井”、“学中知方圆”、“井蛙需添翼”、“飞鸟乐无边”等教学步骤,对寓言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恰如“坐井与观天”——坐得井中,方能“一课一得”,观于天外,才觉“得非一课”。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