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 有应试教育嫌疑?

2014-09-02 04:31黄丽琼
师道 2014年7期
关键词:分值词句文言文

黄丽琼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文言文占据重要地位,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目前教材编排和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现行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每单元一篇(课),共10篇(课),八、九年级第五、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八、九年级已经占到教材的三分之二。《2009到2011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分值对比》列举了这3年中考的分值,而接着下来的2012、2013年中考依然沿续了前面的题型和分值:古诗文总分值是30—31分,其中文言文分值15—16分,所以文言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可是现实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如人意。据网上统计,80%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怕学厌学,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成了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老师们却依然感慨路在何方。近日,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区级公开课,课题是《孙权劝学》。陈、李两位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并于同一天上午在第三方学校上课。

陈老师的课,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20分钟,以检查预习为任务,通过提问、点拨,进行了正音、断句、释义、翻译的训练,其中穿插了朗读;后20分钟,通过语言描写,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训练朗读,由此涉及一些历史知识。李老师的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先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用集体回答的形式检查预习中的字音、字义、翻译,然后就是齐读、个读,接着逐句分析孙权的话应该怎样读,并由此引出孙权的性格特点,接着是鲁肃和吕蒙。然后是分析如何“善劝”,最后引出主题:说明了什么道理,。

两节课风格迥异,所以评课热烈,意见也分成两大阵营。A.赞成陈老师的,认为这是一节高效课,基础得到落实,学生学有所得;而李老师的课在没有语言训练的基础上,架空分析,学生无法理解课文。B.赞成李老师的,认为这是一节构思新颖的教改课,突出了“文”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而陈老师的课是“重言轻文”的传统课,不符合教改精神。

总结:表面上看,这只是两节风格不同的课例及评价,但深一层看,则是文言文教学的两种观念的具体体现,由此引出文言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文言文应该怎么教?教改之下,“言”与“文”应该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真的能重“文”轻“言”甚至重“文”废“言”吗?

一、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 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新课标首先将其课程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文言文的“言”就是工具性的体现。在教学建议中明确了“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广州市教研室2009年中考初中语文情况分析(以下称《情况分析》)指出:“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平时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相吻合,易于被教师接受,同时也明确了加强文言积累和基础训练的教学导向。”“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首先还是要放在常用词语的积累上,没有一定量的积累,难以理解各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用法意思;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积累,难以读懂文言文。”把课标和《情况分析》结合起来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言文必须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因为这是基础。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 语文“双基”一定要打牢。

需要强调的是:初中学生很难借助自己的能力解决字词句问题。首先,从文言文的特点看,文言文诘屈聱牙,很多词语古今意义变化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等,学生都不易理解。难怪钱梦龙先生说“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也可见文言文语言之难了。

其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少,能力弱,小学阶段学过四篇简短的文言文,根本谈不上积累,刚上初中就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字词句是不切实际的。以李老师的课为例,课后回访,学生普遍认为“不明白”,做小测,则不懂解词、不会翻译。

2. 重“言”真的就是应试教育吗

首先,是我们怎么认识考试的问题。一讲词句,就有应试教育的嫌疑,考试真的与学习对立吗?当然不是。既然要考,就不能回避,不能一提考试就色变,就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反之,如果要考试又要避嫌,则无疑是一个悖论。其次,是我们怎么理解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了的不考,要考的没学,使学生觉得学无所获,学无所得,这也是学生怕学且厌学的原因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是感性的,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学习动机。从理性上讲,目标(或者需要)才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内容不断加深,面对的问题不断复杂,单凭兴趣来学习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用学习的意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文言文不只是因为“有趣”而学,还因为“有用”而学。第三,是我们怎么理解学习的目的。我们必须认识,学习的过程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我们更应该把“言”的教学看作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做法。

二、实施策略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因师、因生、因材、因境而定,但是,无论如何,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方面,都应该要遵守准确、落实、强化几条原则。

1. 准确。解词、翻译一定要准确到位,无论是平时统考还是中考,解词、翻译非常讲究准确性,都有明确的考查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准确、到位,而不可流于随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把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要正确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其次,要体现出通假、词类活用、古汉语语法等特点,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第三,应该以直译为主,在无法直译的情况下才考虑意译。尽量将原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力求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译出原句遣词造句的特点,保持原文内容及风格特点。这正是钱梦龙先生说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学习品质的训练。

2. 落实。教改之下,很多老师都把翻译变成了口述大意或者是口头串讲,这很值得担忧。因为口译随意性很大,缺少严谨的思考,一些关键点往往含糊过去了,即便在“述”的过程中,老师指出关键词,学生也未必能真正关注,更不用说理解并记住了。何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口译,而是口述,只要能说出大意即可,更不讲究准确性了,长此以往,就习以为常了,因此教学时,《情况分析》指出“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在句子的翻译中,很多考生知道个别词语的意思,但是无法写出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导致失分。所以,必须落实到文字上。很多老师也不要求落实,讲完一篇课文,学生连基本句都翻译不了。

3. 强化。文言文有较大难度,学生因为缺少积累,不可能一次学会,所以教的过程,就要强化基础知识,教过之后,还需要不时反复强化强化,在反复积累、反复训练中形成能力,提高素养。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提到“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之所以效果差,“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必须的,但也要谨防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钱梦龙先生即使在大批唯“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也不忘指出“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肯定了“理解词句”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并告诫我们要“归真返璞”,“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再重申: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言”的训练,切不可因“文”废“言”。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海鸥学校)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值词句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会背与会默写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