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培
见微知著: “微” 时代下的课堂内外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微观察”、“微课程”、“微公益”……“微”时代下的课堂内外会有什么样新的风貌呢?能否给我们教育教学新的启示?让我们跟随几位老师一起来体验“微”教育吧!
策划:李 淳
不确切地说,“微故事”是“微博客”的衍生物,其共同点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本学期,我担任高一7班的语文科任老师,结合班情,开展了“语文微故事”征集活动。
我发出的征集通知是这样的:
同学们:让你的脑细胞兴奋起来,一起跳个舞吧! 这是一次对灵感、睿智、情感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挑战—— 用140个字,讲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跟高一7班有关,要跟高一7班的语文课(含课内课外)有关。征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培哥)
这里先说明三点:一是我的最初动机。我的初衷其实是要训练学生们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升上高中后,复杂记叙文特别是复杂的亲情记叙文写得越来越不知西东。要么把父母写雷同了,要么文章平平、毫无亮色。在与学生面批面改作文的过程中,我针对他们屡教屡不改的作文“硬伤”,总结了五口诀:一是“把句子陌生化”(不自言自语、不搬用照抄现成词语);二是“一步三回头”(行文要反复扣题);三是“一美遮百丑”(以词、句、段的某个亮点“抢救”整篇文章);四是大题小写、虚题实作(构思要巧、切入点要小);五是“真人实意”(写个性化的人,表达真实的情绪)。而要训练这“五口诀”,我发现采用“微故事”的方式最为“经济”“实在”。三是上述通知中的奖品是种诱惑,平日在推动某项“额外”工作时,我会“刻意”拿出一起令学生们感到“意外”的奖品,比如自己经常开会发的本子、水杯等纪念品,比如《读者》杂志社赠送的订刊“优惠券”,比如自己手写一首诗或一幅对联等等;三是通知中的“培哥”指的就是本人,学生们课余无尊长,沿袭毕业了的学长们的戏称,而用“培哥”的称呼也吻合“微故事”的轻松调侃色彩。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微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功效”,竟把学生们的德育、智育、美育总体提领起来。
德育:管理是严肃的爱
▲每当想起放学后培哥的身影,总会让我们不寒而栗。“哎呀,培哥又要让我们留下来了!”同学们窃窃私语。果然,第四节数学课后还得留下来。数学老师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是你们培哥又要留你们吗?”“是。”全班异口同声地说道。“数学老师,要不你多拖拖课吧,这次我们不怪你。”有同学小声地建议道。只见数学老师狡黠的眼睛一闪。“好,我们接着讲课。”放学铃响了,只见数学老师向我们挥了挥手,说:“祝你们好运。” (陈海强)
▲一直在不紧不慢地背着《离骚》,谁知道老师要我们马上默写《氓》。正在辛苦回忆时,老师说:“不会背的自己出去外面走廊背。”因为自己真的不会背,所以我迅速拿起书走到外面。一阵风吹来,我立马知道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天上还偶尔下了几滴雨,伸出手去接凉凉的。可能是温度让脑子更清醒,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动力,没用多少时间我就背下了《氓》。(肖雅彬)
语文教学管理中的细节数不胜数,但如何做到精细呢,这对老师来说确实难以把握,在我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主要靠规则。我把规则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程序,即该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制度,特指规则中警示学生不该做的事情,包括做错了怎么办。我美其名曰“基本法”。
陈海强同学写的微故事是写“留课”,上学期期末考临近,为了让大多数同学语文成绩能明显进步,我采取“留课”形式,陪着学生们一起“补读”和“补默”。为了不使初衷太霸道和强势,我动员的时候说:“刚下课,食堂太挤,你们也买不到饭菜,我们可以多读20分钟。人在饥饿的状态背书效果最理想;而且此时校广播台的钢琴曲刚播出,伴着音乐读书,人生大享受啊!培哥也陪你们一起享受。”动员之后就定方案,即背诵的量和默写的质。这样试了十次,效果还不错,学生也尝到甜头,有部分家长还打来电话表示支持。
肖雅彬同学的微故事是写“背书”。在“基本法”中,不会背书或不及时背书会受到适当惩罚,这次的惩罚是到走廊上站着背书。我的“动人”解释是“让全年段都知道你的刻苦”。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会背的有荣誉感,能安静的在教室里默写;其次是让不会背的同学有紧迫感,下次不会再犯。教学管理有松有弛,但总体应是严肃的,对学生的“惩罚”不能娱乐化。我的体会:管理,先把学生当“傻瓜”。当然,不是真说学生傻,他们聪明着呢!但制订“基本法”时就要假定所有人都不聪明。规则做得不细、不透,学生就可能心存侥幸。
智育:告别“哑巴语文”
▲一天,班里的同学都像往常一样被语文老师留下背文言文。当晚,在宿舍,林海强同学在熄灯后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放着好好的觉不睡,突然念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生管老师在门外看了看后,摇了摇头,便无语地离开了。午夜时分,大家鼾声正起,我起身小解。回来时,正欲关门,突然听见海强兄喊了一声:“岂不痛哉!”惊得我一身冷汗。(陈俊豪)
▲七班的背诵秒秒算开始了!培哥计时,俊豪用23”29完成《离骚》第二段,伟东因紧张耗时143”37,毓新以43”49暂居第二。很快,比赛进入胶着状态,伟东与毓新以34”33获胜。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已成定局时,学霸江河以23”48差点撼动俊豪的地位。迫使俊豪再创新高,仅用时22”34。最后,他拿到培哥的奖励:一张电影票。(黄晓娜)
语文教学能不能让学生从“哑巴”走向“响亮”呢?我在本学期的尝试首先是推行课前荐读,让大家按座号上台演讲。其次就是经典文段诵读。诵读似乎与提高语文成绩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诵读能培养良好语感,能增强学习自信,同时能积累名言警钟,提高作文水平。
陈俊豪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兰亭集序》的例子。这则微故事期末被评为一等奖,奖品是水杯一个。这则小故事写得形象动人的原因在于“岂不痛哉”四个字上。情景错位会产生美,同时也体现班上开展的背诵活动既“痛苦”(即“折腾”人),也“痛快”(即会背的感觉真好)。
黄晓娜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诵秒秒算”,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为了提高大家背诵的积极性,我开展了“倒背如流”“流水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刚好万星影城与我校联合举办观影征文活动,我把获得的赠票当作奖品奖给仅用23”29的陈俊豪同学。为什么要选择《离骚》这篇文章呢?因为我把《离骚》“戏称”为高中阶段最难背的文章,鼓动他们“上了大学,可以把背诵《离骚》当作晚会节目保留下来”。
美育:领会“难言”的精彩
▲如同往常一样,39号同学羞涩地捧着阿来《尘埃落地》轻声细语并保持此姿态完成了此次荐书。不过座下和者寥寥,培哥说:“其实这本书中有一些情色的描写。”我们一听齐刷刷地睁大眼,等待培哥的下文。“老师,《白鹿原》也有啊!”钟炜靖挥动着手中的书,娇羞地说道。倏地,全班笑翻了。(林婕)
▲培哥讲到《红楼梦》“送宫花贾琏夫妇白日宣淫”一节,很“猥琐”地问宝玉第一次性经历是几岁。同学们异口同声“九岁”。我嘴快补了一句:“在第六回”。说完看见培哥很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又讲到薛蟠有龙阳之好,调戏柳湘莲,遭到苦打。我扯着同桌袖子,深情看着她,戚戚地说:“亲爱的,你为何离开我?”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培哥说:“海林是个老手啊!”我羞囧了……(郑海林)
这两则“微故事”共同提到一个话题:“性。”性爱是文学恒久的母题,一直是被阐述和颂扬的对象。如何跟学生们讲“性”,如何把握讲“性”的尺度,一直以来是困扰我的问题。本学期班上开展了名著荐读活动——我在卓越网上代学生们购买了44部书,然后每天由书籍持有者向同学们荐读。而这些荐读的书中,不能回避的似乎就是小说中的“性”。
在林婕同学和郑海林同学的微故事中,我最后都把“难言”的“性”娱乐化,让学生发笑。现如今与“性”有关的文字描述或图片在电脑里比比皆是,回避肯定是回避不了的,只好正视。我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告诉学生“性”对于《红楼梦》薛蟠、贾琏之流无异于道德败坏、诲淫诲盗,但是对于《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性”则有求解放、求生存的一面。“性”有本身的文化营养,“性”是爱的进一步,“性”的基础是爱,否则与动物交配无异。
“语文微故事”的尝试让学生感到新鲜好玩,也体现了时效性,容纳了诸多网络新词,迸发出日常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灵感和火花,虽然洗练的语言、凝练的表意、归一的叙述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只要作针对性、经常性的训练,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