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协民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通读;细读;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049—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要求我们,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要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1. 选择读。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样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并且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2. 接段读。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无法满足全班学生的愿望,因此教师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即让喜欢读第一段的学生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学生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轮下来,全班学生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
3. 分角色试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课文,使学生在自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试读,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二、 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又要领悟语言的表现形式,这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1. 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才会更明确,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课标上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目标。
2. 读议结合。课堂是学生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会使学生发现阅读误区。教师适时地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能够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3. 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和删词读等精心的设计,同样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
三、 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走进课文内容的需求,产生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的读,能够深入地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反而会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的,这样做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的效率,活跃气氛,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读、表演读和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和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也可配合录音或教师的范读,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