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本文主要阐述演示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演示实验的改进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并用4个案例分析和探讨了对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策略和方法,总结出演示实验改进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演示实验;实验改进;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16-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的教学更高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索和长期探讨。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因此,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对某些实验重新设计和改进,让学生与趣味化、生活化的实验为伴是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演示实验重视不够
2、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重视不够
3、教科书中某些演示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演示实验改进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实验原理准确无误,实验方案科学合理,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该原则是实验改进成功的基础。2、直观性原则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高,实验结论的得出要有探究性,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标志。3、简易性原则取材容易,装置简单,实验时间短,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前提。4、安全性原则实验过程要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不允许有事故发生,要贯穿“安全第一”的思想,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保证。
三、演示实验的改进
1、演示实验的改进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但决不是说处处都要演示,决不是演示的数量越多越好。因为实验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培养实验技能。演示实验的改进必定要依据“大纲”或课标,紧扣教材,符合教学的总体要求和阶段要求,绝不能脱离这些要求而独出心裁,另搞一套。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安排演示实验,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1】对《分子》的认识由于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微观世界,有很多困惑,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知识并且更好的认识分子的性质除了按照课本上讲解,我对学生有做了这样的引导:
为了说明分子的运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来说明的。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是取两个小烧杯,一个装人少许酚酞试液,另一个装入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在这两个小烧杯上面,过一会儿可见装酚酞的小烧杯中试液变红,该实验说明了氨气分子的运动。实验过后,在学生激动之余我说:“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但是同学们对该装置有什么意见发表?认为它很完美吗?”学生进行了强烈的讨论后说:“该装置密闭,防止有毒气体污染,但该装置比较笨重”。我追问:“既然该装置笨重,大家能设计更轻便的装置吗?”于是学生对本实验进行了装置的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既是密闭容器,防止了有毒物质的污染,装置又小、轻便,便于学生在教室课桌上完成实验。通过装置的改进,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2、演示实验的改进必须与教学的难、重点相挂钩
一个演示实验,总是为了解决教学中一个重点或难点,使学生得到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因此,改进一个演示实验,要能预见到学生可能会被哪种强烈刺激所吸引而忽视本质现象,计划好排除这种心理干扰的有效措施。如果改进的演示实验层次不分明,就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来源:学科网ZXXK]
【例2】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比较。教材上先做Na2CO3的热稳定性实验,而后做NaHCO3的热稳定性实验。该实验操作相当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整个操作过程花费时间较长,而且实验层次不分明,很难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要求一课时);再者,学生对这两种钠盐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学重点并不突出。可把此演示实验做如下改进为“套管实验”:取一支大试管和一支小试管,双孔橡皮塞和单孔橡皮塞各一个,一长一短玻璃导管各一根,搭好装置。在小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HCO3,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2CO3,加热后可观察小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出现白色浑浊。通过改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了Na2CO3很稳定而NaHCO3很不稳定这一性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情况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针对性地适时设计演示实验,把某些演示实验改进为分组探究性实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出书本已有实验的新意境、新内容,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去假设、去验证、去讨论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实验的成功与挫折,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增强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3】在学习了酸碱盐之后,学生知道了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可是在实验时,学生将石蕊试液滴入酸中后,发现颜色变化并不象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学生来到实验室开始查找原因。学生将新买的石蕊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溶解,为了加快溶解学生还升高了温度。配制后,整个溶液看上去呈紫色,很是漂亮。取刚配制的试液进行检验,发现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酸中显示无色。怎么回事呢?学生上网查询。知道了“相似相溶”的道理,于是又用酒精溶解了石蕊,结果试验,效果还是不好。学生很低落 ,不得其解。我在旁边说:“是不是浓度不够呢?”学生将酸滴入刚制的石蕊试液中,而不是将石蕊滴入酸中,结果发现效果稍微好一些。于是认为是石蕊试液的浓度不够导致试验的失败。那么多大的浓度效果才好呢?经过多次的试验,最后得出:取1克石蕊固体,量取酒精30毫升都到人烧杯中,加水稀释至75毫升,静置一昼夜后过滤,取滤液再用酒精稀释至100毫升。这样配制的石蕊试液效果特别好。将酸液倒入小试管中,将石蕊试液用胶头滴管滴入1~2滴,马上见石蕊试液变成象血一样的红色。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某些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既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