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阳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我们就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注重练习的精心设计,激发各层次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种前提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后练习设计的实效性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本文就遵循怎样的练习设计原则,采取何种策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后练习设计的有效性,以及怎样克服练习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切实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差异;练习设计;实效性;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88-02
在新课改实施、探索、研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在不断学习、交流,在备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的教法、学生学习方式、实践活动等,并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课改理念带动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高课后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以致出现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新的理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然而课后的练习依然如故,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依赖性和保守性。由于教师课后大量的、反复的练习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对班中的好同学来说掩盖了一些能发展他们能力、张扬他们个性、蕴涵创新意识的习题,限制了他们的能力的发展;对班中学习较差的学生而言掌握好每节课的知识点是一个着眼点,教师的“一体化”的练习既不能使他们牢固的把握好基础知识,而且面对思维性较强的试题他们只能束手无策。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须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这种前提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后练习设计的实效性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练习的功能,把握练习设计的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的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精心设计课后练习,有利于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有利于发展各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后练习的实效性呢?
一、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倡导重教学过程,即教师把重点放在过程中,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整合、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敢于突破教材,克服以往的形式上模式化,使课本知识活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
教材内容:能被2、3、5整除的数
1、出示一组数据和一个集合圈,要求学生把这些数按要求放在适当的位置。
(45、10、18、21、23、19、40、75、17、28、120…….)
能被2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
2、学生反馈摆放集合图数的位置
3、得出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
4、进一步探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5、探究4个交集圈内摆放数的方法
整个这个片段把以往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这两课时需要完成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运用集合圈的形式,充分的结合课标中“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打破了原由的教材格局,以提供给学生的一组学习素材和集合圈,为学生创设了极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从中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演示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引导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的精神。
二、细致分析,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使他们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好学生对教学的内容的掌握可以完全吃好,但吃不饱,而学习薄弱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通过练习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发展思维空间,学习差的学生巩固知识。让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层面的提高。
案例二
例一条红领巾的底边长是100厘米,它的高是33厘米,求它的面积。
(1)、尝试练习
(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出示 图一,已知底和高能求三角形的面积吗?
3
9
(图一)
综合练习
1、选择适当的数据求三角形的面积。
2、出示练习求面积。
3/出示: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BC的长是24厘米,BC边上的高AD的长是多少厘米?
教学三角形面积中,利用学生对面积公式理解和掌握,把1个例题的学习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书本原本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教材的整理和恰当的分割可以展现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也是提升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动力。把练习3的学习作为课堂中知识运用的学习资料,由于学生把前面的内容作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源,所以很多的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新授后的练习中我们也进行了有坡度的练习设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迁移,达到内化的目的,切实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因此我在课后练习中对练习中的题型进行筛选和补充:
求图中BD的长
把这一题的学习作为课后练习,对与差生来说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作业本中的一些习题已经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给予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来说第三层次的练习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常常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对一些案例的积累和反思中我感到课后练习的设计要有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这样可以为继续学习新知作孕状性的练习,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实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数学思想得到渗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
三、激活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在结合教材设计练习的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被模式化定势所禁锢、所束缚,让学生意识到一题多解,使他们敢说、敢想,有独特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三
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9
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点分割法和添补法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后,通过多角度深入地观察和各自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差异,各自建立起不同的知识间的联系:有的学生通过分割法和添补法先求出这个完整图形的面积,然后在减去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先求出完整长方形的面积后先减去一个三角形再加上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学生观察力较强,他们发现减去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加上去的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同的,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移动直接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设计,真正地激活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使他们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造成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减轻学生负担呼吁的前提下,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进行分类作业,使每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发展。在图形这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的选择练习。
案例四:
1、求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习中等的学生和学习后进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一题和第二题进行解答,对他们而言这两题可以加深他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掌握,在解答过程中教师鼓励这些学生解法的多样性,以此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些差生在这样心理的作用下也会试着对下面题型的继续探究。对班中好学生来说他们已不在满足基本题形的解答,而第三题正是教师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创设了这样的题目,适度的加大解题的难度,希望好学生通过知识的整理进行有效的迁移、达到内化,从而也激活这些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练习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课后练习真正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优化作业设计,促进自主学习》林竹春2007
[2] 《丰 富 学 生 的 课 外 作 业》黄丽娟
[3]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