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摘要】在温情教育铺天盖地的今天,现在的教育还要不是惩戒?惩戒和体罚有什么区别,老师如何利用好惩戒这种手段,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出了他的观点,惩戒教育是必要的,而且对惩戒教育的方式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出重要的说明。
【关键词】温情教育;惩戒;体罚;爱与责任
钱文忠教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对此我深有同感。“现在的教育真的不需要惩戒了吗?”“没有惩戒的教育是完全的教育吗?”“惩戒是惩罚吗?”带着这些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教育是需要惩戒的
有人认为,通过惩戒实施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完善的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需要一种激励,一种保护,一种关爱和一种宽容。老话讲“小树是剪,小孩要管”,其实在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他们“修枝去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一种巨大的失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必要的惩戒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二、惩戒不是惩罚
“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歧视。”体罚,是一种带有发泄性的恶意的责罚。其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发泄私愤,而不是教育学生。因此它对学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首先,从目的上看,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重在教育改过,从而“不愿”犯错;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重在发泄不满,从而“不敢”犯错。“不愿”和“不敢”,仅一字之差,但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诉求。
其二,从程度上看,惩戒是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而体罚则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其三,从手段上看,二者都是通过实施处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惩戒中的痛苦是学生悔悟后的痛苦,多是内发的;体罚中的痛苦更多的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多是外在的。
其四,从效果上看,惩戒能促使学生改正错误,面临相似的道德情境,学生能主动引起注意并做出判断;而体罚时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往往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
三、要注意惩戒教育的方式
惩戒源自于爱。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是让学生遵守纪律和规则,让学学生有法制意识。但所有的事情都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认为以下的几种惩戒的方式是可行的:
第一,是当众批评。予以棒喝起到警醒的作用。如迟到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班级学生就没有时间观念,比较散漫,也不利于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也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秩序。我班同学马某连续迟到三次,如不严肃处理此事,学生可能会效仿或认为老师无非谈谈而已,不痛不痒,所以我即当同学面批评,让其认识到不能无视于学校的纪律和班级的荣誉,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从而认识到规则是不能触犯的。
第二,是心理暗示。对于倔强型的学生,不能在众人面前教训,那将于事无补,反而会势得其反。我的经验是先直视或瞪视其几分钟,让其感受到压力。制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他将会主动对老师说“我错了”。这样,不是老师强迫他承认错误,而是他主动承认,再批评、惩戒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三,是与家长沟通。这种方式适用于情节严重的且屡教不改者,如不严肃对待可能会直接给学生学校带来后果。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承认错误并表达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
第四,要注意惩戒学生的权限。既然教师有全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惩戒,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限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原理和义务第八条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阻止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从以上的法律条文和条款中,我们都能体会教师惩戒学生的权限的规定,这为我们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着眼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学生成长需要温情教育,但也离不开严格的惩戒。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错误,我们不能一味的宽容,一味的给他们机会。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惩戒中真实的面对过失,让学生在惩戒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文明、责任、合作的意识真正深入学生的心中。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