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阅读构建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阅读;创设平台
当前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因为中考曾经实行开卷考试形式使该学科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虽然现在恢复了闭卷考试,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想学习或阅读学习不得法。从表现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阅读预习时间极少,而且一般的预习也仅仅停留在简单阅读教材层面。 第二,课堂阅读机会不多,部分教师注重讲授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被动地听讲。第三,不会选择阅读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不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收集、阅读、选择有用信息。第四,不善于主动质疑,很少主动提出有创意的见解或问题,而且回答问题习惯于“以读代答”。
针对上述状况,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探索,谈些心得体会,以期与同仁交流。
一、标题、篇首语——给予学生品读感悟的时机
标题因其语言精练、涵义丰富、形象生动,课堂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细细品味,然后提纲挈领地导入教学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一课,“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个标题,上课之初通过一番对比、品读,学生也就基本上抓住了“议会”、“总统”、“公民”分别在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篇首语主要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这样来处理:第一遍,让学生集体大声朗读,使学生对本单元或本课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继而引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故意制造若干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遍,在结束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学内容后,再回过头去讲解落实学生曾朗读过的篇首语,并要求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又起到了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自主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品读更是如此。通过反复的阅读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含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谴字造句之精妙。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历史与社会教学所追求的上乘境界。
二、正文——给予学生充当老师的机会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我经常这样做:让出讲台,由学生来主讲教学内容,当一回老师。这一形式主要针对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在《影响深远的宋元文化》一课中,我事先安排四位学生当“小老师”,分别讲述“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植棉和棉纺技术”四块内容,当然其他学生的任务是“挑刺”、“设问”。这样一来,学生预习、听课就格外认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自然迸发。另外,针对正文中一些故事性很强的内容,我会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出来。这些做法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闪烁的“亮点”令人振奋,让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真是“后生可畏”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只是简单接受者,对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压抑,课堂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教材的理解。
三、图片——给予学生研读想象的余地
教材中大量的图片给予了我们欣赏、阅读的机会。图片呈现的内容往往比较直观形象,有些事物用语言描述的再精彩也是难以理解。如果配以图片,就能替代冗文叙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能弥补教材文字排版呆板单一的缺憾,给课堂注入活力。
可以说教材中的每幅图片都有较深的内涵,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图像比文字更能引发学生去细致地观察,大胆地想象,深入地思考。图像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比如《隋大运河示意图》,我就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三分钟的基础上,按小组进行相关知识抢答赛,课堂气氛既热烈又紧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和使用图像是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图像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可能。学生从图片上读到的不只是一个静态的内容,还包含许多与之相关的丰富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教材中大量丰富而恰当的图片,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享受学习,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加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图像与文字在表述上各有优势,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是编者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阅读卡——给予学生汲取营养的空间
作为扩展性知识的阅读卡,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内容涉及历史、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的重要问题,内容简明扼要,但许多知识只是点到为止,学生阅读时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使知识的获取不仅限于课本内,而且向课外延伸,从而使学生拓展视野。
阅读卡是和教材正文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我曾对学生说:“这些阅读卡好比美味诱人的点心,虽不能让我们吃个够,但能适时从中汲取营养能量”。如“隆中对”这张阅读卡,学生认真阅读后,着力思考: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他才同意“出山”?与此同时又联系平时的点滴知识积累,许多学生觉得不“过瘾”,于是看起了《三国演义》。从这一例子中不难看出,阅读卡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搜集、处理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形式,可以阅读文字,也可以观看录像,这是自主阅读的魅力所在。
我们知道: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认为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大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学生自己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形式各样的资料,不仅仅拘泥于书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历史与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更需学生带着方法去读,带着理性去读。让自主阅读穿行于课堂中,我们必将迎来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新局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