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柳
摘要: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大一特色晚自修、大二主题班会、大三视频会议、班主任助理标准化建设、班级综合考核评价。这是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概念单薄、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一以班风促自学能力,大二以班风促职业能力,大三以班风促就业能力,班助以班风促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以班风促发展能力,从优化班级管理入手带动学生管理创新,从而加快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班级管理;特色晚自修;班会;考核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8-02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加以改革,围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来设定。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石,在当今社会转型关键期,如何围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班级基层组织管理,改革学生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职业能力充分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学校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
职业素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思想(意识)是最根本的内容,职业人才的合格与否要看职业技能的表现水平,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则能巧妙撬动专业教学、渗入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使学风建设与职业能力发展融为一体。
一、高职学生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本校调研报告,并且结合周边高职院校的情况,发现高职班级在班风、学风上不够凝聚向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载体,再加上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主体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班级管理跟不上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是:
1、高校改革给班级管理带来的问题。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上课突破了传统的班级范围,同一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少了,再加上大学没有班级活动的固定场所和基地,使得班级概念淡化。其次,高校扩招带来了人数规模上的扩大,也使同一班级内部差异性相对增加,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2、班级管理投入不足。主要是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薄弱,很少为班级建设和管理设立专项制度,现行的制度大多围绕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管理职责,而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其班集体的主人翁意志。另外,班级管理人员配给不足,由于班主任都是兼任岗,而年级辅导员则更应接不暇,很难保证对班级大小活动、每项事务都有足够充分的关注和参与。还有,位于学生管理基层的班级管理也没有适合这一层级的工作载体和阵地。
3、高职学生班集体归属感不强。一方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弱,对课堂学习、晚自修等缺乏兴趣,因此班集体在发挥学习组织功能上任务繁重却“先天不足”,需要有力指导;另一方面高职生的集体规范意识不强,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对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这些都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对传统师生互动性差、学风建设易流于形式、局限于课堂模式的晚自修和班会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良和创新。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推出“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
高职教育旨在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素养。因此,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综合发展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和主要任务。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更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应用、实用、就业为导向。
2、是高职学生就业成才所需要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可以有效运用日常思政教育、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就业指导、学生活动、创新创业等手段全面植入职业素养培养,从思想价值观、到专业技能、再到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是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背景所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把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称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并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要求“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企业成功秘诀都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有很大关系。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力图使大一晚自修从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上升到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日常基地和长效平台;使大二、大三的班会纳入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统一形成主题化、常规化、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和毕业班班会的实践模式;使班助队伍既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又上升为学生干部队伍的正式组织;为班级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平台,保证班集体在学生群体基层中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1、大一特色晚自修活动,以班风促自学能力
大一为大学适应期,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风建设应注重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顺应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集中组织学生晚自修时可以转变晚自修不上课又不活动的呆板模式,引入活动形式,同时充实晚自修内容,实行特色晚自修。特色晚自修以专业实践活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为特色,打破坐式自修的形式和书面学习的窠臼,拓展晚自修的组织思路与模式。一是入学教育,充分利用新生思想奠定期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的养成,通过对院系专业、学校文化、行业产业等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二是素质活动,以活动促自学,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通用型的能力竞赛,如外语能力、普通话演讲、计算机应用、职业礼仪竞赛、辩论赛、参观文明寝室和寝室美化活动等,培养综合能力。三是技能训练,以训练带自修,可以以学长学姐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证为契机,在自修时创造交互式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自学自练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实践操作意识。四是通识教育,包括人文、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讲座,时事形势解读等,在本校就有几个院系试行了爱国主题电影教育、诗词写作、连书法等特色自修课程,促发和陶冶大一学生的审美情操。
2、大二主题班会,以班风促职业能力
大二是大学成熟期,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也是关键的形成期,大量的专业课及实训实习开始“唱主角”,正适合班主任全面展开日常职业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与专业教师互相配合,营造学生苦练技术、勇于竞争、形成专长的浓厚氛围。大二学生不要求晚自修,而主题班会就运用班级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发挥班集体集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寓职业行为和技能教育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和教育活动等班会中。
一是职业素养思想教育,一方面通过先进典型、案例教育、校友回访等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形势并联系行业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教育。二是备赛训练,大二是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的黄金时期,班主任可以以备赛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大赛,并且联系院系专门组织班内比赛,进一步加速学生的优势形成。三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明确和分解本阶段规划,本学年要达到的外语要求、职业技能要求、证书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包括语言表达、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品格要求)等。
3、大三视频会议,以班风促就业能力
大三是大学定型期和冲刺期,高职学生将在此阶段完成从实习到工作的转变,因此就业能力培养是大三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视频会议解决学生外出实习的不便,与班主任屏幕相见、网络传声、报送平安,是一个较为便利简捷而又时尚新意的班会形式。一是就业信息发布,通过班主任集中传达告知近期院系、学校及各级招聘会和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二是就业技巧训练,可以邀请就业指导老师作视频讲座或播放网络视频就业指导讲座,加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务实的就业、岗位意向。三是实习情况讲评,班主任与学生就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和需求做交流讲评,让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个别关注和个人自我汇报的方式介绍其近期创业动态,了解其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做现场交流,增加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4、班助标准化建设,以班风促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助理制度旨在规范班主任助理队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升班助工作和班级管理效率,强化新生教育管理效果,打好学生管理的组织和年级基础,同时树立一支职责分明、乐于服务、基层辅助、唯一与班级管理挂钩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爱护新生、指导新生的服务精神,密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交往,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网络和体系。班助标准化方案应该从班助的选拔标准、聘任程序、工作职责、考核与奖励等方面予以规定,明确指出班助在新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内容,将班助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主副配套推入新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入学、日常思想心理教育、学风班风、寝室、班干部建设、信息传达等。另外,对班助的考核管理要制定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负责,细分考核指标、分数比例和等级,相应给予奖励待遇。班助工作要紧密结合本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内容对新生加以推行。
5、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以班风促发展能力
班级综合考核评价将弥补班级管理责任不到位的制度盲点,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学生管理考核和学生考核的双重新网络,促进院系-年级-班主任一条线渐进加强班级组织的基层建设和管理,从而加深集体辐射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学生各项评优评奖增添了一类新的参考依据,促进学生以班集体为依托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应围绕职业素养的育人目标,设定考核指标、考核负责人和考核奖惩,应就晚自修、主题班会、视频班会、和班助建设全部纳入考核项目中,指标应该量化,注意要调动起班助和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以班级考核促进班助自身能力和威信的提高及班级学生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充分吸收班主任、辅导员、院系学工领导和学工部多方面的参考意见,以科学、公平、育人的原则评定班级综合表现,激发班级学生对专业学习、职业竞赛、实践活动、思想进步、素质拓展等兴趣和投入,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层层落实、广泛展开、深入细化激励保障。
在特色晚自修和班会建设中,每一模块都不限于采用一种方式,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业进度主次并用,搭配组合,摸索形成适合本班级的特色晚自修和班会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2] 丁荣伟.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教资料2010(6).
[3] 刘力.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