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莲
浅谈培智美术教学中的范画
薛莲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常州 213164)
在培智美术教学中,少而精地出示范画,时机合适地出示范画,有层次地出示范画,可以强化学生的构图意识,培养学生的色彩概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培智学生 美术教学 范画
“范画”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作画、示范;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针对教育教学内容,准备好的完整作品或半成品。
范画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进行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等)。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特别是培智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范画,向学生形象地贯彻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则能通过自己对范画的理解,把握绘画要点,在范画的“引领”下学习绘画。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没上学的孩子只要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然而,培智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存在许多困难,除手指、手腕不灵活,手眼功能不协调,导致基本的用笔动作掌握不到位,画曲线存在较大困难外,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差,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他们不能准确把握所画对象的外形特点,因此创作绘画是他们学习绘画的最大困难。
而范画可以改变这一状况。范画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生照着画进行模仿作画,而是对绘画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重新诠释,学生或跟着老师绘画,或按范画式样进行临摹,目的是通过范画加深培智学生对作画顺序的认识,对画作布局的感知,对画作颜色的“理解”,并学到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
(一)强化构图意识。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然而由于培智孩子的自身因素,不知道构图为何物,更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许多培智孩子把物体不是画得太大就是画得太小,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悬空就是下沉。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点状分布,画面缺乏美感。范画就可以帮助培智学生获得较规范、系统的技能,有利于使画面更漂亮、更顺眼,有利于强化培智学生的构图意识。
(二)形成色彩概念。
大部分培智学生的颜色概念模糊,所以在他们的画面中经常是红当绿用,蓝当黄用,画面脏乱差。不论画的内容如何,景物如何,一股脑地把颜色往上涂,他们认为只要色彩鲜艳,就是“好看”,且相对于比较深的颜色,学生更喜欢比较亮的颜色搭配。
由此可见,他们是爱美的,而且向往美的事物、美的作品。教师在绘画教学中的范画颜色的合理搭配,可以给学生提供示范,范画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逐步形成色彩的概念。
(三)提升绘画技能。
绘画技能是绘画表达的基本条件,只有学会表达方式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技能的学习需要指导和练习。由于培智孩子的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造型表现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在绘画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欲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表达。教师唯有通过示范绘画,并在绘画过程中讲解,帮助培智孩子理解所要表达的物体,学会更好地运用美术手段表现物体,才能逐步提高绘画技能。
范画在培智美术教学中有很大作用,但并不是范画的数量越多越好,范画应少而精;范画也不是一堂课的任何时间都可出示,也有最佳时机。同时,范画要分层,并且要有启发性。
(一)范画出示要少而精。
培智美术课堂中的范画应少而精,否则范画的示范会催生学生的依赖心理。对于培智学生,教师要整体了解班级学生的绘画技巧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范画使用的数量。例如教授《公园的一角(临摹)》,这一课所要绘画的内容较多,有太阳、亭子、小桥流水、树木,因此教师应先出示一张完整的画,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展示一张简单的构图,帮助确定画面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最后展示难点部分——亭子。通过三张范画,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基本构图,再到细部刻画,逐一解决学生困难。
(二)范画出示要时机适当。
范画使用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出示的时机是否恰当。在绘画教学中,由于培智孩子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经常遇到造型表现困难,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教师就应把握培智孩子的心理需求,在遇到难点和疑虑时,出示范画,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当学生无法从观察实物或者活动中直接看到的,如画面构图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应范画。当需要一定绘画技巧时,如踢球时的腿部姿势,表现跳绳时的动态等绘画技巧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应范画。教师要教授学生新的绘画方法时,如刮画、吹画等绘画方法时,教师可以出示范画并结合具体示范教学。例如拓展教学《吹画》时,吹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而且是吹出来的。如果教师仅凭范画,则学生并不能理解吹画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在展示成品范画后,现场示范吹画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这种新的绘画方法。
(三)范画要重分层。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尊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生理缺陷,决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培智孩子,每个人技能的掌握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教师示范讲解过难,会使大部分培智学生画不好,产生畏难情绪;而如果教师的示范讲解太易,则不利于大部分培智学生水平的提高。
要在培智美术课获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注意范画的分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对象的动手操作能力、绘画技巧、颜色分辨等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范画。如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画可复杂些:构图、重点、颜色都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画好;绘画能力一般的学生,范画可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让他们也能画好;对绘画能力差的学生,范画则以大色块为主,提供的画面则更为简单,让他们在美术课上也能动手,也有作品,也有收获。例如教授《上学去(描画涂色)》,这一课是描画涂色一个背着书包上学去的小女孩。针对轻度“智障”学生,教师可出示画面完整的范画,在画好人物的基础上加上房子、树,组成有情节的画面。对于中度“智障”学生,教师只要出示描画好并涂色完整的范画即可。最后,重度“智障”学生,教师只要求学生给人物涂色即可。
(四)范画要有启发性。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范画的启发性主要是指用范画启迪和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学生要能通过对范画的观察,有自己的理解,或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完成作品。因此教师在创作范画时要充分努力使范画有启发性。例如教授《一篮花(临摹)》一课,花的品种丰富,形态各异。教师按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事先准备几幅“范画”,有各种形状的花、各种颜色的花。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让他们知道花形状可各异,花颜色可多彩,让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他们绘出超于范画的表现内容。
(一)学生产生依赖性,缺乏思考。
笔者发现,某些学生都依赖于老师的范画。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如何动笔,只会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没有范画,学生目识心记的东西又少,不能完全自如地表现,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盲目跟画,按部就班。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艺术表现和探索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盲目地模仿老师,以为老师的范画就是自己所要表达物体的本来面目,不动脑筋照搬,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学生作业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发挥范画的作用,让每一位培智学生在美术课上有收获,有提高,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总之,在使用范画时,教师要用宽泛的心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多把范画与启发引导相结合,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关系。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达个性的载体,这样,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1]陆丽红.画“话”与说“画”——从我班开展的“画出心中想说的‘话’活动”说起[J].东方教育,2014,(1).
[2]黄银华.儿歌在培智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