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久明
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比较多,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多时间精力都用在了背诵上,负担很重,往往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背诵任务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诫我们:“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现在的语文试卷,几乎都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且权重还比较大。试卷上为什么要考课文背诵呢?我猜想是为了检查学生有没有完成背诵的内容。而考试要考查的应该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填空却变成了检查教师有没有布置学生完成背诵任务。背诵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背诵的内容无需规定得太死。况且背诵只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考试本应该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却考查起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说:“犹太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他们的教育格言中,把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当学生为了背诵而背诵时,学习带给他们兴奋与激动是很难的。
1.允许选择,尊重学生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内容,有些学生读几遍就能背诵,而有些学生花很长时间还是记不住。可能是上面提及的考试的原因,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背诵有困难的学生会觉得压力很大。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喜欢背书,就是觉得“太麻烦了”,有学生写“听到妈妈叫我背书,我就像头大了一样”。背诵的内容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怎么能让他们喜欢呢?所以,对背诵的内容,应该允许学生选择。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减少规定背诵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兴趣,重新选择背诵内容。对优秀学生来说,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减少背诵量。他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自主选择背诵内容。背诵自己想背诵的,背诵自己能背诵的。
2.加深感悟,爱上背诵内容。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的。从背诵的角度看,对阅读内容的感悟,不应平均用力,对值得学生背诵积累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加深感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部分内容值得积累,从内心深处爱上背诵的内容,从而自觉主动地背诵。
在阅读教材中,编者已经与文本对话,规定了一些背诵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师的参考。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情况,重新选择背诵的内容,如课文中精彩的描写、精当的语言、丰富的语言图式这些最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容,或者那些最有利于学生得到人生启示的内容。选定了学生背诵积累的学习内容后,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或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或比较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准确性;或吟诵文本,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与音律美。
有人曾经指出,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当学生爱上背诵的内容,想去背诵的时候,或许学习能使他们更加幸福。
3.反复诵读,减轻课外负担。
学生之所以不爱背诵,主要是因为背诵是他们的沉重负担,他们课后在背诵上要用去很多时间,这使他们缺少了自主活动的时间。背诵作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部分学生很难按时完成,这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背诵上用的精力与时间并不多,几乎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背诵的目标达成不得不转移到课外。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叶圣陶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可以设想,当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吟诵后能够背诵,他们一定非常兴奋。即使不能背诵的,毕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不会那么害怕背诵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复诵读并不意味着机械地一遍又一遍重复读,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做到反复而不重复。反复诵读也是一种背诵方法,虽然比不上诵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背诵得快,但是这种方法学生不需考虑背诵结果,心理上比较放松。还有一个好处,正像沈蘅仲在《语文教学散论》中所指出的,“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背,这样,才不易遗忘”。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背诵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减轻学生的负担,让背诵成为学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