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关注教材解读开始

2014-09-01 01:44谢吉裕
江苏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学科

谢吉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个教学难题,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去研究、实践、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三种倾向:一是“昙花一现”,缺乏持续关注;二是“漫无边际”,缺乏有效引导;三是“高高在上”,认为创造力虚无缥缈,实则架空。对于创造力,大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还是关注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从教材解读做起,努力探寻适合语文学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方法,努力把意识形态的创造力转化到日常教学行为中。

1.认识语文的独特之处。

语文,作为研究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在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了语言文学带给人的独特感受。“体验的独特性”是语文的品格。也就是说,课文解读对于学生来说,不应有正确与谬误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层次差别,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共容。教材解读中应该有“思维开放性”的意识,应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独特条件,着力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个体。

2.优化教材的解读方式。

作为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唤醒。唤醒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感,也唤醒对这个工具的创造性使用的内在渴望。当一个学生开始欣赏自我,有自己的表达风格,并为自己能创造性地思考、学习语文的时候,他一定会学得很高兴,也会很优秀,他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提升。

如:在解读《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等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样的解读,延续到课堂,便演变成一问一答的解释过程,从表面看,这样做教师似乎是顺利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实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笔者在解读本课时,进行了新的尝试:(1)通过鼓励学生充分朗读,教会学生发现词中的多音字和难读字,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采用同学互助、教师辅助的形式,使学生透彻了解词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与现代汉语不同词意的敏感性;(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代表陈述本组理由的方式,来探讨“词眼”,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创造性解读能力。

教师应力求在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诵读中,感受到了思考带来的乐趣和挑战带来的成就感。教师每每在恰当的时刻,轻轻来一下看似不经意地点拨,学生恍然大悟之间,便牢牢记住了自己实践得来的知识,并满怀信心地继续下一个“挑战”。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要素之一就是有开放的空间。如果在一节课的设计中,呈现的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牵鼻子走”的文字游戏,课堂就会毫无生机,更可怕的是,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思维习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

在上面课例中,小组讨论争辩“词眼”的环节,把一堂课推向了高潮,几个小组竟然分别找到了不同的“词眼”:“醉”“小溪”“好”“最喜”……学生陈述的理由极具说服力,我不禁为孩子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暗暗折服。“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关键是教师要形成多元理解,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开放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独特见解得以表达。这种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远比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要强上百倍。当然,我们并非为了创造性而丢弃作者的原意。教师解读教材时,通过介绍作者的其他著作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些答案中有一个是“词人最爱用的”,学生则会继续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文本原意。

总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从关注教材解读开始。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学科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