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颖
摘 要:乡村少年宫是美术课外活动的另一个舞台,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实践性。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为提高农村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美术素养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乡村少年宫美术;乡土课程;实例研究
乡村少年宫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外活动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实践性。乡村少年宫美术应着眼于教学实际,根据自身条件设定适宜本土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选材: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与积累
虽然农村没有城市繁华,但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农村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多了,他们经常接触竹叶、枝条、木屋、瓦当等材料创作作品,这些资源形式多样,色彩天然,质地丰富,易于收集。根据这些材料的属性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巧妙构思,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或绘画或剪贴,或雕塑或装饰,既可单一利用,也可综合创作,给予了学生无限的创意空间。
充分挖掘利用周围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的学校附近就是大禹竹林,它吸引着我的眼球,并激发了我的灵感:这不正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吗?何不将竹子运用于乡村少年宫美术教学活动中呢?于是,“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教学内容应运而生。本单元教学分“情感激发”“创作体验”“快乐分享”三部分,用四周时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学。课程内容分为:①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②竹子场景写生③竹子想象画创作④成果展示交流。
二、感知:着眼于孩子的实践与体会
乡村少年宫学员的美术水平虽比班上的同学遥遥领先,但与城区的孩子相比,见识少。学生只有多观察、多积累、多感受、多认识,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二周时(竹子场景写生)。教学中,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讲解及示范中知道如何选景,画面中竹子的前后关系如何处理,但真正拿起画笔投入创作时,不少学员看着茂密的竹林,仍迟迟不敢下笔,有的没画几笔就请求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第一课时(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提前准备好网上找到的优秀范画发给大家,通过借鉴评议,找寻同龄人作品中存在的优缺点,拉近学习距离。比如线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把竹子的前后关系表现得特别生动;竹子的外形虽然画得很好,但大小都差不多,主次不够分明,不好看……经过交流,学生快速消除创作前的畏惧感,建立了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各自的理解在画纸上展现出来,有好多作品都堪称“杰作”。
三、创作:立足于孩子的关注与喜爱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懂得不同的艺术手法,可使表现的方法更多样、造型更生动,从而拓宽学生们创作的思路。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笔者将“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三周时(竹子想象画创作)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创作前引导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国画竹子。郑板桥凭借其独特的想象,以竹子为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将各种竹子组合在一起,赋予这些竹子新的生命。这些作品使孩子们重新审视了来自他们身边园林中竹子的价值。孩子们的眼睛闪亮了,随之而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极为高涨。
四、展示:着力于孩子的评价与成功
给他一缕阳光,孩子就会灿烂;给学生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他们就能闪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并不缺乏创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创造力的机会。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四周时(成果展示),有学生说:“在校园里办一个作品展览,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欣赏我们这一个月学习的成果。”也有学生建议:“老师,把这些作品拍下来传到我们学校的博客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也来给我们提提意见。”学生们充盈的成就感可以从其交流时说话的音量和自信的眼神中明显地流露出来。他们频频骄傲地告诉熟悉的同学:“这是我画的!”“那是我的!”评价在观赏中悄然进行,学生们的自信逐渐增强,学习热情不断升温,兴趣在展示中异常高涨。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既展示了学生的自我风采,也展露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品味。
在本次教学案例中,通过“感受—探究—创作—展示”,学生们在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中迸发出诸多灵感的火花和独特的想法,既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又接受了美术技能的教育。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