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意识”在语文课堂上美丽绽放

2014-08-30 06:33蒋彦
考试周刊 2014年54期
关键词:指导方法问题意识问题情境

蒋彦

摘 要: 本文针对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敢问”;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善问”。运用这些策略,学生提问的能力会有所提高,思维能力将得以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 指导方法

两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课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当我看到课题材料中的这样一句话“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时,我就想到我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但通常是我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与“敢问”相差很远,更别提“会问和善问”。

我尝试在课堂中进行课题理论的实践,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有所改变,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希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里我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

如何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都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到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可以说是“问题策略”最主要的要求。

创设的情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如《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的打下来……”我问:“你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一生问:“老师,我们中有些人也受到过体罚和棍棒教育,难道这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吗?”这一问,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一场讨论就此展开。

创设的情境可以是错误的思路或答案,学生纠错的过程正是发问解疑的过程。我在教《父母的心》时,故意说:“穷人夫妇应该送掉一个或几个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从此衣食无忧。”这句话引起了学生的不满:“老师说的不对,再优越的条件也换不来父母对子女的爱。”“血浓于水,亲情比金钱更重要。”这就是利用错误发散思维。

二、创设和谐课堂,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敢问”。

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把这种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呢?参加这个课题前,我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了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存在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因此,要让学生敢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求恩医术高明,为什么没治好自己的病?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点幼稚,但我没有置之不理或批评学生幼稚。相反,我微笑着肯定他的提问,表扬他肯动脑筋。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了,医生又不是神仙,况且不是还有癌症、非典等疾病至今还没攻克吗?”我在肯定他的回答的同时,郑重说明,能提出问题就不是可笑的,大胆说出来更是可贵的,并结合抗战时期医疗条件的简陋,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和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为什么能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师生协作,共同探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既保护了提问的学生的自尊,又把学生的问题巧妙地和教学要点联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

三、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善问”。

学生在课堂上仅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问训练之后,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具有独创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提问方法,使学生有目的地问,提高问题的质量。

我归纳了提问的两个方面,从而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1.从布局谋篇角度提出问题。有些课文因表达需要,留下一些意犹未尽的空白,往往会达到另一种效果,为我们探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窗》一文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后来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如果请你续写一段情节,该如何写?通过这样的探疑,学生加深对结尾所具有的强烈震撼力的理解。

2.从表现手法的运用角度提出问题。一篇好的作品,常采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等,学生必须清楚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对全文的影响。例如《爱莲说》一文,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托何物、言何志,是品读这类散文必然会遇到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文中“牡丹”形象的作用显而易见起了对比的作用,那么文中的“菊”起什么作用呢?这是此文的难点。在此文中,作者把菊与莲并列,起到了旁衬作用,作者欣赏菊的孤傲清高,但不赞赏隐逸者试图通过躲避污浊环境以求“洁身自好”的消极避世行为,作者推荐的是莲不被污秽的环境所沾染,顽强抗争、努力向上的奋斗精神。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预习时、教学后提出问题,在文章结构、思想内容处质疑等。学生找准了途径,就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针对重点难点之处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该问,哪些不该问,从而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只有学生问得多了,提问能力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才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

[3]刘希平.学会思维.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导方法问题意识问题情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浅析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细说小学课外阅读的类型及阅读指导方法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