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殿兵
但凡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想品德课教得“有滋有味”,学生听起来“有劲”呢?笔者认为,有育人价值引领、有活动生成、有主体发展的思想品德课才是好听、有味的课。
一、把握课程标准有“思品味”
每一门课程教学都应当体现学科的特性,有学科的味道。《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主题,确定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身,去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弘扬正气、匡扶正义,让思想品德的芳香自然生成。
如“人生与责任”是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第一框内容,属于典型的说理课。对于这一主题,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基于此,某教师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责任”这一关键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结构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建构,理出“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三个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知识明线。与此相应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产生的感悟,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情感暗线,由知识明线与情感暗线交织成“人生与责任”一节课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框架。(见图1)
上述设计对“理”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构思,思维逻辑层层递进,环节简洁明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感悟、情思飞扬、自我教育,有足够的空间激昂争辩、言语鲜活、表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引发精彩,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这样的课堂设计,能让学生清晰地领悟到在学什么,又是怎么学的,从而保证思想品德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体现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课堂充满人性魅力,吸引学生渐入学习佳境,在浓浓的“思品味”中,引领学生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实现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
二、倡导教学互动有“活动味”
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活动和体验活动是最常见的。但是选择活动主题、营造活动氛围、把握活动节奏、维持活动秩序、处理生成问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以教学目标为第一要素,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可以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征,促使教师把握教学活动背后的目标达成,以免出现“活动过剩”的现象。首先要从学情调查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特点、兴趣需要、生活经验以及情感发展的特征等,寻求教育要求与学生内在道德需要的最佳切入点,设计出适合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活动方案,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其次要读懂教材和教参,了解设计意图,抓住“教学目标是什么”和“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会把笼统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江苏省清江中学蔡学之老师教学《天下父母心》时,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爱的误区:播放自制Flash《一碗面条》。故事大概是: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离家出走,饥饿难忍,路边的婆婆送给她一碗面条而感动,引出一段对话,让孩子飞奔回家,而母亲正在焦急地等待。然后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以亲身的经历、感受去解读“子女为什么会经常陷入爱的误区”。二是爱的体验:为父母的付出作统计,从做饭、洗衣、生活费三方面,按照一天、一年、十四年三个时间段进行计算。三是爱的表达:调查父母平凡的一天,再由学生谈调查感受。学生围绕活动课题,自主探究思考,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尊重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2. 以生活为起点和归宿,促进活动的务实性
思想品德课程遵循“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理念,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而编写的。但是在教材中大多提供的是一种教学情境和价值引领方向,它并不是所有学生生活的再现,也未必是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往往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才能让教学活动务实有效,使品德教育自然呈现,水到渠成。首先,教师要积极思考:这节课可以呈现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经验,要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转变和习惯的养成,要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提高,要为学生将来面对实际生活,做有道德的社会人提供哪些价值引导。其次,教师要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选择上力求务实,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直面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切实的情感体验。如陕西咸阳彩虹中学霍梅梅老师在教学《家是幸福的港湾》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首先让学生画出心中的家,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自己的画。这一方法不仅唤醒了同学对家的感知,而且让学生深深地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
3. 以师生互动为特征,加强活动的调控性
随着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感态度、能力方法会以一种真实的、流动的、建构的状态呈现出来,心灵与思想发生了多维的碰撞,新的认识、新的困惑由此而生。因此,具有“活动味儿”的课堂是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师要处理好预想与生成的关系,及时发现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调控,既要“蹲下去”也要“站起来”,既能“放下去”也能“收上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山东济南实验初级中学的李靖老师在讲授《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时,师生共同表演情景剧《“负责任”的大老李》,老师扮演屡屡违反社会秩序的大老李,学生分别扮演富有正义感的乘客、忠于职守的女售票员,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意跨越马路栏杆、上车时不排队、携带危险品乘公交车等场景融入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频繁,教师调控到位,收放自如,气氛活跃而不乱,师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再现在大家面前,在引起听众笑声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切实懂得了应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道理。
三、基于学生主体有“发展味”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构建课堂,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的愿望,既要让学生把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加以讨论、思考,更要带着品德课上所形成的认识及所激发的道德情感去适应社会、塑造自我,过有道德的生活。
如全国优质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湖南省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的唐波老师在讲授《感受责任》时,能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组织教学,精心选取珠海市文园中学校园保安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保洁员认真清扫校园的行为、教师中午工作和休息的情况、厨师精心烹饪菜肴的素材制成课件,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人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教学情境极富感染力,师生情感深度交融,学生流着眼泪回答问题,听课老师也热泪盈眶,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又如,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实验中学蒋艳秋老师执教《让生命之花绽放》时,让学生谈感悟:“为什么说‘最美司机吴斌走了,走进了人们心里?”此时课堂真情涌动;再分享生活中“最美教师”“最美母亲”“最美的人”,课堂在这个情境中达到高峰。教师继续趁热打铁,与同学一起寻找班级“最美学生”,这又进一步深化主题,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课堂的功能被扩大、延伸和拓展。生命不息,责任不止,学生定会铭记在心并将会用一生去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