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火++++任世强
革命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财富。大量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是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在德育实践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把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其中。
一、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的
内涵与价值
1932年12月到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北后,在川陕边中共党组织和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了川陕苏区。这块苏区鼎盛时期占地4.2万平方千米(公里),人口约600万,包括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川陕苏区”被毛泽东同志认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川陕苏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并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首先,革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折射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彰显出中国革命理论的先进性。当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始终实践着“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使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与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同根同源,可以丰富和充实德育的教育资源。第二,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和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说,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将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用于开展高校德育,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高校德育的说服力。
二、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在
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一)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西华师范大学积极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实践,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活力,创造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引入川陕苏区精神的“三分”教学原则,即按照分年级、分课程、分层次的原则,在大一学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中,编印川陕苏区革命将士斗争事迹读本,由授课教师予以讲解;在大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开展川陕苏区精神讨论活动;在大三、大四学生的“形式与政策”和“就业指导课”中,开展“投身川陕苏区建设”教育宣讲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回答了德育“为了谁”的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关系,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川陕苏区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逐步培养“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逐步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发展事业中。
(二)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植入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应突出特色和主题,始终高扬主旋律。西华师范大学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巧妙植入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忆”“唱”“颂”“传”“走”和“建”的革命传统文化活动。“忆”,即是以班团活动、党员活动为载体,开展“忆红人”活动,追忆为建立川陕苏区而牺牲的党的优秀儿女,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唱”,即“唱红歌”,充分利用好川陕苏区时期的歌谣,开展传唱活动;“颂”,即“颂红诗”,定期开展“川陕苏区红军将领诗作大家读”活动,让学生从文学赏析的角度领略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传”,即“传红信”,组织成立网络红客队伍,编写川陕苏区的红帖子和红段子,在校园论坛、QQ群上以及通过手机短信广泛传播;“走”,即“走红旅”,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深入朱德故居、邓小平故居、通江王平烈士陵园等地参观考察,实地感受和体会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珍惜。西华师范大学还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播放《血战万源》等川陕苏区红色影片,既较好地宣传了川陕苏区,还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德育功能覆盖无死角。“建”,即建“朱德班”,以“青马工程”为依托,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朱德班”,开展以川陕苏区精神、朱德思想生平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
革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更能进一步深化德育的教学内容,改进德育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校积极鼓励师生开展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研究,大力扶持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科研项目。在学科建设方面,已将苏区史建设成为专门史硕士点的重要方向。在教师科研方面,学校正在整合资源,筹建川陕苏区革命研究中心,现已有不少成果面世,西华师范大学两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川陕革命专项课题已相继结题。在学生科研方面,学校每年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中,给予川陕苏区研究项目重点资助,不少学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学校还通过定期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等党史界的知名专家,为全校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举办川陕苏区论坛,为川陕苏区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组织成立了一批革命传统文化学生学术型社团,如史学会、读书社,这些学生社团聚集了一大批革命传统文化研究人才,为进行川陕苏区研究提供了后继人才支撑。
三、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
高校德育的启示
学校在将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德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注重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德育长效机制”的德育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将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必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将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学校德育之中,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江西、山东等地的高校都着眼于将本地区的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应用于高校德育之中,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高校都呈现出一个共性:就地取材。因此,革命传统文化的应用,必须与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深入研究并运用到德育之中。学校着力在南充这块红色革命热土上挖掘德育资源,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将德育与本土革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二)将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必须与育人目标相结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各高校在德育的实践中,必须注重革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西华师范大学是一所位于西部的师范大学,主要着眼于为该省乃至西部基础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所以学校在利用川陕苏区红色资源开展德育时,着力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感恩的思想品质,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三)将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德育当前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实效性缺失。单靠枯燥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改变枯燥的“灌输式”德育教学方法,将德育的主体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达到德育目的。因此,必须培育红色校园文化品牌,打造校园革命传统文化景观,构建革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学校特色德育。
(四)将革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必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将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德育,是继承德育优良传统,形成独特区域文化特色德育模式的重要手段。要将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之中,结合学校德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教学平台、宣传平台、网络平台,将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要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将结合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实践,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杜绝“活动形式化、运动一阵风”的不良倾向。■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