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不能生搬硬套

2014-08-30 07:30刘甜甜
中国德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奖给程程糖果

刘甜甜

很多教师发现,教育案例精彩纷呈,看似信手拈来,恰如“神来之笔”,然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再次呈现,或再实践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未能真切地解剖教育案例实践,领悟其教育的真谛。

比如,陶行知大师“四颗糖”的教育故事已经成为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在读完“四颗糖”的故事后,我们不禁为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所折服。然而,倘若在对大师案例欣赏钦佩之余,不加分析地简单移植或直接复制,则会弄巧成拙。下面一位仲老师在“奖”给学生四块糖后发生的事情,让他不知所“错”:

一个下午,我刚走进校门,就发现我班的程程正拿着沙包追打着一个同学,我当即制止了他,让他随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上楼时,碰到一个要结婚的老师,送给我一把喜糖。来到办公室,程程已在门口等候。突然间,我想起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于是有了主意。

我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程程将信将疑地接过去,我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我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他手里:“我调查过了,你追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在你们丢沙包时故意捣乱。”他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师,我错了,你骂我吧。虽然他故意捣乱,我也应提醒他,不该追着他砸。”我说:“打人肯定是不对的,那该怎么办呢?”程程想了想说:“我可以邀请他一块儿玩。”我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你已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好了,你回去吧。”他说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

走进办公室,我剥了一块糖丢在嘴里品味着,不禁为自己刚才的奖励而得意。忽然间我有点好奇:程程回到班级里,会怎么样呢?我赶紧向班级走去,还没到门口,就听到了程程的声音:“快来看仲老师给我的糖。”一阵闹腾以后,又听他说:“你们想知道仲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卖了个关子,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我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话,把我刚才的得意击个粉碎。

仲老师在模仿陶行知做法的时候碰了一鼻子灰,“形似却不能神似”,关键在于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和教育智慧的培养。仲老师应该要明白,尽管他表达了对程程的积极评价,然而,时过境迁,廉价的“四颗糖”再也不能触及其心灵深处,反而成为程程的“笑柄”。“形而上学”、简单模仿成功教师的做法并非行之有效,“依葫芦画瓢”有可能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

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应该是对学生的心理的透彻理解,方能在瞬息间悄然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的教师一个简单的眼神就能让吵闹的学生安静,一个难以捉摸的微笑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行为不容易模仿,因为这些行为必须从教师身上由衷地体现出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有些实践却非常具有操作性,稍加灵活变通,便可“立竿见影”。

比如,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因为一时好奇,想搞清狗的内脏结构屠杀了校长家的爱犬,校长独特的处罚办法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下面那位教师在读了这个案例后,要求抽烟的学生举办禁烟板报展览等,同样很有教育见地。

今天去学生宿舍检查,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几个香烟头。又有人吸烟!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一定要重惩……几个“肇事者”被查出来了,惴惴不安地来到我面前,求我原谅。我瞪着他们半天不说话,琢磨着怎么处理才好。偶然间,看到校门口的警示牌:校内请勿吸烟。我突然有了灵感。我摆出一副更加严肃的表情,对被我看得心里发毛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任务,给你们两周时间,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校园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我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两周后的一个艳阳天,他们兴奋地来请我去看展览。来到学校宣传栏前,我不禁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感到惊讶。几个家伙充分发挥了美术特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诫人们吸烟的危害性,还介绍各种戒烟措施,不仅有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和漫画,而且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警句:“绅士风度无需用吸烟来阐释”“买烟何如买书?”如果不是亲见,我很难相信这是出自这几个家伙之手。望着不断前来观看展览的学生,我由衷地为他们骄傲。而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也发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老师,您还处罚我们吗?”他们中的一个偷偷问我。我指着宣传栏,笑着说:“这不是很好的‘处罚吗?”

同样成功的案例背后,往往会有相同的理论支撑与教育精神,可以追溯到同一源头。这正如同一个枝干上的花朵,大小不一却同样绚烂夺目。教育智慧并不是天生就有、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不可捉摸、无规律可循,它是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在逐步积累经验积极努力反思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自身努力才形成与得到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的主要构成因素通过后天的训练都是可以提高的,并非是某些专家或优秀教师的专有物,每一位教师只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与训练,勤于实践,善于反思都可以拥有教育机智。

比如,兵法常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切忌拖泥带水或长篇累牍地大讲特讲“大道理”,而应及时、简洁与快速反应。

学生小陈为我班班长,因逃课去打篮球被扭送到德育处,在两位德育主任轮番的“苦口婆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后,嘟嘟囔囔地被我带出德育办公室。一出办公室门,我只说了两句话:“家法处置”,小陈立即自觉地做50个俯卧撑(此“家法”的适用性暂先不表),然后让他“继续做班长”,为此小陈深受感触,写信向老师道了歉。

“英雄所见略同”,思想火花上升为哲学或相关理论,亦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时,普通教师亦能从容行事,从中获得启迪或教训,获得教育的大智慧,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与上述案例异曲同工的是下面我从另一位班主任听到的故事,它同样验证着《孙子兵法》中的千古名句“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贵胜,不贵久”。

某学生因升旗礼表现差受到年级长的责骂,同样是在长时间的“折磨”后,那位班主任对年级长说:“快上课了,这个学生交给我处理吧。”学生逃也似地回到课室。课后,学生低着头来找班主任,班主任说,“把手伸出来”,然后拍了两下,说:“你可以走了。”学生惶然:“老师,你不骂我吗?”“我骂你干啥,年级长都骂过了,你也知错了。”学生听了释然,连忙“献殷勤”地说:“老师,来,我帮你拿电脑到课室……”

上述两个短小的“拙速”案例,均体现着学生对教师教育感召力与对教育的主动接纳,而这正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融合的产物。教育案例是一线教师辛勤劳动的真实记录,而成功的案例更是教师广博精深的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蕴涵着异常丰富的教育理论内涵,有很大的范例价值,是教育知识宝库里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把案例与教育理论融合而得出相对合理的方法或原理,并运用到具体的情境、实践中去时,均能复制或优化教育效果。作为旁观者和研究者,我们应针对案例或叙事中出现的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心理学等哲学思考进行剖析,并理论联系实际,点面结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以此有力地支撑和指导着教育实践。这样,“当局者”的教师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不再是无头苍蝇,也不会心血来潮,而是深谙“用兵之妙,在乎一心”的更为真实可爱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奖给程程糖果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观察:糖果找不同
改造笨男人
巧求容积
猴年快乐
雨季里的糖果湖
奖励一半
人生中10件无能为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