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萍
公共空间个人的言行举止是一个社会文明素质的公开展示,培养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公民走向国际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之必需。本研究根据现代寄宿制中职生的特点,以校园生活为依托,在传统的教育情境中挖掘创新因子,有效形成了“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三维六境”的设计依据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自由人都生活在共同体中,这种生活的共契性和人的实践智慧使人把理性的眼光投向对更良善的生活的追求和治理。公共生活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生活,人之为人就在于要充分进入公共生活。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生活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公共生活空间里,人们需要对共同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以形成和谐共通的公共领域和人际交往。
然而,中职生在公共场合的素质问题日渐凸显。在一些中职学校的校园里,我们很容易见到如下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占座,楼梯上拥挤哄闹,走廓里横冲直撞,图书室随意讲话……这些行为的产生,表面上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问题,实际上是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那么,如何探索有效的途径指导和帮助中职生理解、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与规则,并逐步培养出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呢?“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教育路径的设计,就是要在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独特需要的引导环境,激发学生的公共空间行为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二、“三维六境”的价值内涵
“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教育路径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校园真实的公共生活情境中,学生依托专业技能,着力情感体验,开展赋有意义的行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实践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借鉴团队公正法精神—弘扬民主
“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意识培养路径的设计,创造各种平台和条件,让学生共同制定和执行校园公共空间的行为规则;创设各种机会和情境,让学生承担和扮演各种角色,参与校园公共空间活动,体现了民主、公正的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在校园公共生活中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平衡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时适当抑制自我利益的公共意识和民主精神。
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扬弃灌输
“三维六境”的公共空间教育路径,其核心追求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情感和思想,反对灌输,使学生在体验课堂中获得知识领悟,在创意活动中获得情感认同,在参与管理中获得行为自觉,以期实现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自主建构。
3. 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反对放任
尊重学生在公共空间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不加干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其主要职能是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既是学生公共空间内涵理解的帮助者、也是学生公共空间实践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促进者。
4. 发掘学生的探索能力—嵌入技术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其对中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所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校,“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教育路径的重要方向,就是寻找、发掘、创造嵌入专业技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解决公共空间问题的探究中,辨别是非,建构意义。当学生运用他的技术,创作一部微电影、绘成一幅漫画、发布一条微博、形成一个模型时,他其实是在愉悦的感受中获得了公共空间的教育。
三、“三维六境”的路径构想
“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意识培养路径,是以建构主义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公德思想为指导,以寄宿制中职学校为主要场域,以校园生活为主要依托,以公共空间意识为培养目标,按照知、情、行的德育规律,形成知识领悟、情感认同、行为自训三个教育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重构晨会教育、课堂学习、创意活动、课题研究、体验平台、网络论坛六个情境,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视学生为社会道德规范被动接受者而采用以灌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翻转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建构公共空间意识,实现德育由外塑式、改造式的客体化向自主式、建构式教育的转变。
(一)一维:知识领悟路径
公共空间的道德认知就是学生对公共空间的情境认知、规则认知,包括对公共空间的概念、规则、是非等的正确认识,这是构成公共空间意识的心理基础。
1. 情境一—自主策划的晨会教育
传统的晨会一般都是升国旗后教师讲话的单一形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内容到形式学生都没有话语权。我们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革,把晨会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主持,围绕公共空间主题自行选择“小”而“实”的话题进行宣讲,自己开展文明用语推广,自己对一周校园生活中公共空间行为进行总结,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学生在自主策划的晨会上,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语言,从一双筷子、一次排队、一个饮料罐等细节入手,评价一周来全校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行为,表扬文明班级、好人好事、校园之星,宣传校园公共生活中的优胜班级和优秀学生。
2. 情境二—现场感悟的课堂学习
现场感悟的课堂学习即教师利用班会、德育课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在教室、餐厅、电梯口、操场等场所,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鲜明、生动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公共空间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如《自律在我心》以国人在国外的种种不雅表现为激发点,让学生模拟机场、景点、餐厅等公共空间应该采取的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把这种观念和行为延伸到日常校园公共空间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懂得只有从日常的点滴行为抓起,学会自律,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又如《我会乘电梯》把课堂设在学校小高层的电梯口,针对乘电梯混乱拥挤的现象,让学生体验无序乘电梯与有序乘电梯的不同感受,在讨论了无序乘电梯的危害后,学生开始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寻解决的途径,最后形成了文明乘电梯的公约,并向全校学生提出倡议。在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变,达到对公共空间意识的自我建构。endprint
(二)二维:情感认同路径
现代德育理论普遍认为:仅依靠外界的强制和压力,道德知识难以变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属于精神层面的“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的累积,而是需要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思考和探究。
1. 情境三—依托专业技能的创意活动
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其专业特长,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蕴含公共空间意义的创新设计,包括创作微电影、设计Logo、原创标语、手绘漫画等。创意活动规模小、时间短、形式单一、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特性,适宜在课间、午休、晚休、网络、手机上开展,中职学生乐于参与、便于操作、易于推广、具有较强教育引导作用。
2. 情境四—激发公共意识的课题研究
这是聚焦校园公共空间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由学生自主经过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的微型研究。以用餐为例,为了解决打饭插队餐具乱放现象,学生开展广泛调查,寻找分析原因,反复思考探索,提出了一方面要加强引导与管理,提高学生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改进硬件设施,排队划出一米线的区块,并用玛雅技术画出了放置餐盆的模型,方便规范学生的行为。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他们从中体验、感悟、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以自己独有的触角去搜寻答案,获得成功的乐趣,达到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
(三)三维:行为自训路径
培养中职生的公共空间意识,不仅帮助其形成内在的精神结构,而且还要养成良好的公共空间行为。然而这是一个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反复的建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对公共空间提升认知能力、深化情感体验,而且还要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的行为自律。
1. 情境五—搭建行为自觉的实践平台
公共空间教育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东西,中职生校园公共空间意识只能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养成,它就像人的体力一样,必须经由锻炼才会有所增进。培养公共空间的行为自觉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即矫正训练和示范实践。
行为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行为自我矫正训练,自己约束自己,并找一位同伴进行监督,使之改掉自己不良习惯,形成符合公共空间准则的良好行为。寄宿制生活使学生开展行为训练成为可能。
示范实践就是通过校园十大形象代言人评选、每月之星、“仪容仪表标兵”—“卫生习惯标兵”—“文明用语标兵”三大文明标兵评选、团学干部直选、校园督导队选拔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校园公共空间良好素养的平台,挖掘学生中公共空间意识优秀典型,培养“阳光、向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公共空间意识的现代公民。
2. 情境六—开启行为自律的网络论坛
中职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匮乏也表现在网络空间,学校利用网络论坛和校园微博开展校园公共空间隐性教育的系列活动,如:“随手拍”,记录校园中感动的瞬间;“我眼中优雅的校园”用图片、文字、视频描述校园公共空间的高雅情境;用一张美丽的风景,展示校园的优美景色。由团委学生会干部团队组成的“意见领袖”进行管理,即时发布公共空间感人言论、图片、故事等内容,策划提供具有公共空间教育价值的议题。对发生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不当行为发起讨论,从中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定期评选网络达人,对发布正面言论最多、点击率高的言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三维六境”的环境支持
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中职生是被管理的角色,他们很少能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三维六境”的环境支持,就是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其公共空间素养。
1. 建立自我管理的听证会机制
听证机制包括制度建设听证会和违规处罚听证会。一方面,以往学校的制度与规则,大部分都是教师制订的,制订者往往从方便学校管理的角度考虑,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的认同度不高,遵守意识不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听证制,邀请学生参与制订学校公共空间的规则,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意识。另一方面,以往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决定是无法进行申辩的。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无法促成学生公共空间规则意识的形成。违规处罚听证会则邀请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参与,对违规事件进行听证,通过分析、教育,最后做出一致的处理意见。听证人员由处分听证小组、学生违纪调查小组、学生听证代表小组三部分组成。学生对听证会拟定的处理意见可以进行辩解和申诉。
2. 开展价值引导的学分制评价
德育学分制是以量化形式考核学生公共空间行为,它是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公共空间教育中运用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共空间意识的评价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德育学分由学生校园生活和公共空间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得分折算而成,根据学校考核细则由师生共同考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就业推荐等挂钩,提高了学生对公共空间教育的认同度和重视程度。
德育学分制的实行,使公共空间教育超越了传统说教的范畴,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公共空间的行为情况有了清晰的定量把握,有章可循,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也更加公平合理。
3. 实行规范秩序的“7S”管理
中职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养成,需要科学规范的校园公共空间行为标准。因此,学校引进了企业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七方面要求的“7S”管理制度,对学校教室、实训室、餐厅、学生公寓、校园环境等公共空间提出了明确的管理目标要求,在寝室、教室、实训室、餐厅等最醒目的位置把这些制度装裱上墙。学生每天对照“7S”管理评价表,采用目视、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老师和管理员给予评价,逐一打分,提出不足之处的改进建议。表现优秀的被评为每月之星,在学校宣传橱窗专栏表彰宣传。
“7S”管理的核心是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管理细则训养学生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保持了公共空间的井然有序。
“三维六境”公共空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因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当以审慎敬畏的态度,直面其中的问题,真正的公共空间教育才得以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科室)
责任编辑/齐 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