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2014-08-30 13:49葛晓穗
人民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防治

葛晓穗

【摘要】新时期,由于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投资创业或打工赚钱,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妨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防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防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投资创业或打工赚钱,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留在农村的祖父母照顾,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不仅妨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抚养,这既增加了老人的负担,又使得儿童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因为老人本身已年迈体衰,由他们照顾孙子孙女是无奈之举,而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方式是溺爱,这种方式使得大多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农村的教育设施本来就不太完善,留守儿童缺乏照管,自理能力又差,给农村小学老师增加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这必然使他们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情感交流,也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束缚,而沉溺于玩乐之中,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被留级。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这样做,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可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上的缺憾却是无法弥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①孩子既需要丰裕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发展。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性格陷于孤僻。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产生厌学心理。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对日常生活敏感。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②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上,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儿童在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亲情关系就会日益加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使得孩子身心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与照顾。失去亲情的教育是不完美的,而父母所给的亲情教育是任何一个人都替代不了的。可是,父母外出务工,会使得儿童失去亲情的照顾,而且随着父母在外打工的时间增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会缺乏,随之带来父母与孩子间亲情关系的疏远。

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源于孩子内心对亲情的需要。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种对亲情的需要无法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最缺的就是父母的亲情。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陪伴,但是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而父母远离自己,使得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对家庭亲情极其渴望,而他们的情感长期遭到缺失,这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具有自私、无礼貌、没有同情心等特点。父母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出现逃学、厌学的现象。只有亲密的情感交流,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感,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只有在家庭的保护下,才能够学会爱,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则留守儿童会出现心理障碍。

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健全。长期以来,学校只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当然这个责任不能只归咎于学校,因为这是应试教育体制所致。受应试教育体制的支配,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好学生倍加关心,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漠不关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很多是留守儿童。更有甚者,在留守儿童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则采取讽刺的教育方式,导致儿童怨恨老师,故意与老师作对。儿童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彩多姿的世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某些村镇,尤其是大一点的村镇,已开设了一些网吧,网吧为了赚钱,甚至想出一些方法来引诱学生。例如,网吧有专门的人为儿童代写作业,以此来招致更多的儿童去网吧,有些留守儿童家庭不富裕,他们又经不住诱惑,就会偷钱去上网,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③。

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交朋友,再加上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还比较缺乏,监护人又年老体迈,无法时刻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这就给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留守儿童被伤害的事件常有发生。例如,留守儿童溺水、被拐卖等事件,便时常发生。

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留守儿童大多家庭贫困,所以其父母才会选择外出打工,尤其是那些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儿童,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但凡他们有其他的方法维持生计,能使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也不会抛下孩子,在外辛苦地打拼。所以,相对来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富裕的。贫穷的家庭容易使一些儿童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被他人看不起。留守儿童家庭在生活方面是特别注重节俭的,对于饮食,从不要求吃好,只求吃饱。甚至有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没钱医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者只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贫困的生活条件自小就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防治办法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其发展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前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涉及范围广,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在外务工的父母安心。所以,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但是,要防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进入城市务工的年轻父母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期很难有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应专门进行调研支持,并据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提供资金,鼓励农民在农村自主创业,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够赚钱,不离家乡就能发家致富。如此,他们就不会再外出打工,既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又可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其次,国家应放宽政策,允许农村孩子在城市升学,这样父母就既可以赚钱维持生计,又可以监管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社会提供必要援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能否得到有效防治,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快慢顺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每一个人做起。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社区应组织一些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例如,在端午、中秋、春节的时候,社区可组织一些人员去看望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还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还可以在城镇建一些图书馆,供留守儿童学习之用。村组织也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在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回村的时候,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父母能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另外,社会也应成立助学金,为那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够享受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待遇,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平衡发展。社会应尽最大的力量,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不得歧视、侮辱、打骂留守儿童,切实保证留守儿童最基本的人身安全。

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失去了家庭的保护,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却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照顾与关爱,心理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年轻父母要想外出打工,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若父母必须要外出打工,应尽量带着孩子一起,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教育,这样父母就能够有效、方便地监管孩子。对于那些必须要被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及时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地为孩子寻找解决方法。在回家的时候多给孩子带些小礼物,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可以定期地与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后,切忌长时期不与孩子进行联系,这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陌生,更不要说与孩子谈心了。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老师,所以老师应积极地与儿童进行交流、谈心,让学生愿意跟自己说真心话,乐意将自己心中的悲伤、烦恼向老师倾诉,从而想办法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就算儿童犯了错误,老师应耐心地进行指导,而不应讽刺、指责,以防适得其反。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公共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这样可以增进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儿童能针对自身的问题去寻求解决之法,从而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其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应从关注儿童的生活做起,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一些娱乐活动,使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融入到集体当中去,以此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引导儿童理解父母。面对现实才是留守儿童应具备的健康心理,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应该多一些理解。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儿童要理解父母在外拼搏的艰辛,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很难积极、专心投身于学习中,这就需要监护人多给孩子讲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孩子从心里理解父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信心缺乏,因为父母不在家,自己没有依靠,在做事情的时候无可借力,往往没有信心。留守儿童虽然改变不了现实情况,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正好可以锻炼自己,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逐步培养起高度的自信心、自制力和高强的才干。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12年第6期。

③吴承红,蔡澄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责编/张祺用(实习)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防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