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SR的社会企业成长研究

2014-08-30 21:38刘振张广琦杨俊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企业企业成长

刘振 张广琦 杨俊

摘要:社会企业致力于通过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然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尤其是成长问题鲜有涉及。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SCSR)将社会问题融入战略,对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因此,文章选取国内四家典型社会企业进行探索研究,在提出相应命题和假设基础上,构建社会企业成长的初步模型,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SCSR;社会企业;企业成长;初步模型

企业成长并非新话题,然而先前研究大多以商业企业为对象,而且侧重经济层面的比较。全球经济多元化突显,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愈发显现(Bornstein,2004),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于更广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Nicholls & Opal,2005),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日益提升(Friedman & Miles,2001),政府处于促进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的压力中等现实问题(Bernauer & Caduff,2004),有力推动了社会企业广泛出现。而关于这类企业如何实现成长是目前企业成长研究尚未涉及的。SCSR将社会责任融入战略,以社会现实为机会,创造双赢价值(Husted & Allen,2007),构建竞争优势(Porter & Kramer,2006)。因此,本文基于SCSR视角进行探索性研究,在提出相应命题和假设基础上,构建社会企业成长的初步模型,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1. 社会企业成长。企业成长是创业和组织研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Shane & Venkataraman,2000)。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社会企业的战略是以使命和商业计划来体现,也是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愿景(万希和彭雷清,2011),以实现盈利为前提,通过将经营收益再投资于社会事业中,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企业成长受多重因素的推动。社会使命是其关键内部因素(Shaw & Carter,2007;Certo & Miller,2008),而不是追求创业者个人财富的最大化。此外,先前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Corner & Ho,2010),突破市场经济制约(Hynes,2009)也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来源于社会现象的现实机会。能否把握机会,取决于经营创意能否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能否采取创新的方法等因素(Corner & Ho,2010)。此外,市场失灵、财务与人力资源可获性、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等也是外部因素(Austin et al.,2006)。

社会企业成长具有特殊性,融合了经济与社会两方面价值,然而社会企业的经济收益往往难以与商业企业相提并论,而且难以反映社会层面的成长。此外,目前缺乏测量社会价值的成熟量表,而这正是社会企业成长的特殊所在。因此,基于CSR视角展开研究不失为有效途径。

2.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1970s以来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开始与战略管理结合,社会回应战略、社会绩效模型、三重底线战略、利益相关者等相继提出。在此基础上,Burke和Logsdon(1996)最早提出SCSR概念,认为CSR活动只有能对核心业务提供支持,为企业带来商业利益,才是战略性的。SCSR的战略结果是竞争优势,而且往往能够基于利益相关者拓展企业的社会影响,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企业(Porter & Kramer,2006、2011)。

Burke和Logsdon(1996)指出SCSR具有可见、前瞻、主动、专用、中心等特征,分别对应战略使命、竞争优势、计划、过程和模式。Bhattacharyya(2010)认为SCSR还包括计划、持续、资源可获、社会嵌入等特征。有研究指出CSR虽有益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大众,但却是企业对社会现实做出的应对,并非所有CSR活动都具备战略特征(Husted & Allen,2007)。而SCSR考虑企业与社会共生关系,从社会问题中寻找市场机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王水嫩等,2011)。

SCSR同样融合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与社会企业两个层面的成长是一致的。尽管社会企业更加侧重社会价值的创造,经济收益的低下使其难以承担商业企业的某些CSR,但是SCSR只保留了能够同时有助于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CSR活动,这就为基于SCSR视角研究社会企业成长提供了切入点。

3. SCSR与企业成长。Porter和Kramer(2006)基于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认为,SCSR的根本目的是识别并捕捉市场中那些兼具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机会,基于社会价值创造推动经济层面提升,从而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基于竞争优势理论,Porter和Kramer(2006)进一步将SCSR分为内生和外生层面:内生层面指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价值链创新;外生层面企业通过投资于市场环境中能够促进成长的社会项目来创造共享价值,以促进外部网络的构建与提升,并强化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王水嫩等,2011)。

Husted和Allen(2009)对SCSR五大特征与价值创造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心、自愿和可见与价值创造直接相关。王水嫩等(2011)对SCSR促进企业成长的利益回报机制进行梳理,认为SCSR在完善既有战略、引领市场需求、提升核心能力、建立社会声誉等方面,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有关SCSR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大多以商业企业为对象,且多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对社会价值仍以描述分析为结论。因此,基于SCSR视角探讨社会企业成长,一方面可拓展SCSR适用范围及成果,另一方面对未来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二、 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案例简介

1. 研究设计。Yin(1994)指出,案例研究适合运用在对问题仍处探索阶段、尚未有许多先前研究的领域,而且进一步指出多重案例研究适用于理论建构。因此,本文以国内四家典型社会企业为案例,遵循“复制”逻辑展开多重案例分析(Yin,1984),即把四个案例视为一组实验,通过每个案例的分析来验证或否定前一个案例分析得出的论点。

2. 数据收集。案例研究要满足可靠性、结构有效性、外部和内部效度等要求(Yin,1984)。本文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以“社会企业研究中心(SERC)”资料库为主要来源,该中心拥有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社会企业资料,均通过一手访谈整理,能确保资料的可靠性;第二,通过访谈补充资料,并与资料库进行比对,确保结构有效性;第三,通过多重案例分析确保外部有效性,所选四家社会企业分属不同行业,确保案例信息涵盖一定的理论广度(买忆媛和徐承志,2012);第四,通过描述性类型匹配数据分析确保内部效度(Yin,1984)。

3. 案例简介。

(1)残友集团。残友从1999年的五名残疾人一台电脑,发展为拥有9家分公司、300余名残疾大学生员工的集团化高科技社会企业。集团为国内外近千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残疾人生存价值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财富。

(2)彼得·德鲁克学院。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目前已遍及全国19个省市,学员3万多人。2007年开始,学院将全部盈余用于“灯塔行动”,建立既是学习管理思想,又是展示大学生能力,还是企业关注和选拔人才的多重平台,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3)博学生态村。该村是位于海口市永兴镇的贫困村,尽管未注册为企业,但2009年成立的发展理事会利用企业治理模式,开展生态转型和实施工作。在理事会带领下,村民充分利用生态旅游创造收益。博学里现已从传统农村转型为生态旅游村,有效带动了经济发展。

(4)智耕农。成立于2009年,支持生态保护和农业扶贫,搭建农户、消费者、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创造多重效益。智耕农通过独有的参与式保障体系,在诚信基础上建立起牵手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台,从而为确保食品安全、生态友好寻找新模式。

三、 案例分析

SCSR的中心特征是CSR与其使命的相关程度(Burke和Logsdon,1996),与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经营活动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经营所得全部用于满足利益相关者,比如顾客、社区等的价值诉求(Yunus等,2010)。由此可见其经营行为与使命高度相关的,因此本文提出:

命题1:社会企业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有利于降低成长面临的社会风险。

残友集团在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开始普及时通过打印、复印业务创业成功。德鲁克学院利用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后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博学生态村和智耕农从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念,及狠抓食品安全卫生等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和保障食品安全实现成长。从中不难发现,案例企业均通过关注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实需求,通过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实现成长的。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1:对社会现实需求的关注,有利于降低社会企业的进入门槛。

残友集团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之时;德鲁克学院的“灯塔行动”启动于由于大学扩招、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开始凸显之时;博学里转型开始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时;智耕农的成立始于以三聚氰胺为代表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之时。因此,在创办和成长时间点上,案例企业面对特定时期的社会需求,都体现出快速行动的特点,本文提出:

假设1.2:以特定时期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快速行动,是社会企业创办的必要条件。

SCSR的专用特征是指商业企业捕捉和内化CSR所带来潜在收益的能力(Burke & Logsdon,1996),也就是将CSR转化为利润的能力。与之相反,社会企业出于使命要求和规模限制,盈利能力往往较低,而且全部盈余再投资于创造社会价值之中(Shaw & Carter,2007;Certo & Miller,2008),而不是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社会企业的经济能力通常与商业企业存在差距,因此本文提出:

命题2:专用性特征不足影响社会企业内化CSR的能力,由此导致的盈利能力不足制约企业成长。

残友在软件开发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然而在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仍不足以与用友、金蝶等专业软件公司抗衡。博学生态村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转移性,在转型过程中其外部竞争者难以介入。智耕农的参与式保障体系,旨在搭建参与各方的平台,而有机食品销售只是其保障体系的环节之一,竞争压力相对缓和。由此可见,相对缓和的竞争为社会企业创办与成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1:社会企业在经济层面上,选择竞争相对缓和的细分市场,能够缓解由于盈利能力低而导致的成长压力。

创办初期的残友只有五个残疾人和一台电脑,智耕农也只有五名正式员工。在成长阶段,拥有九大分公司的残友,员工数量也不过300余人;德鲁克学院的很多培训项目都是依靠大学中的学生社团、志愿者等开展;博学生态村的发展理事会模式,在经营成本、收益、分红等方面体现为村民共同承担的社区理念。由此可见,恰当控制员工数量与企业规模,对社会企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2:合理控制员工数量和企业规模,能有效降低社会企业成长的成本压力。

有研究认为,社会企业经济层面的经营收入是支持社会价值创造的先决条件(Hynes,2009),社会企业成长就是不断平衡社会使命与经济收益的过程(Austin et al.,2006)。从命题1、2中不难发现,成长面临的低社会风险(命题1),并未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命题2),原因如何?Bhattacharyya(2010)提出投入大量资源的保障性是SCSR特征之一,也是创造价值并推动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经济层面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并无本质区别,但是社会企业由于盈利能力的不足,因而对关键经济资源的需要往往比商业企业更为迫切。由此本文提出:

命题3:社会企业成长以关键经济资源的可获性为基础。

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慈善、捐赠远远不够,而且社会企业若要避免昙花一现,需要经济收益作保障。残友不依靠贷款,十几年来依靠残疾人大学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德鲁克学院十几年来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与高校合作,在国内已覆盖19个省市,并已进入香港、迪拜等地区;博学生态村依托地域优势长期开发生态旅游业;智耕农的诚信质量体系致力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打造诚信品牌优势。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3.1:关键经济资源与社会价值创造直接相关;

假设3.2:人才、技术、区位、品牌是社会企业成长的关键经济资源;

假设3.3:社会企业成长所需关键经济资源,需要具备可持续性。

Hynes(2009)指出,外部网络在顾客渠道、市场信息、资金来源、交流与合作、社会价值扩散等方面为社会企业成长提供资源。社会企业多样化的网络关系会进一步延伸至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之中(Austin et al.,2006)。因此,为实现成长的可持续性,社会企业必须将持续构建广泛的外部网络纳入战略之中,寻求对网络关系的创造性安排。这与SCSR持续行动的长期性特征(Bhattacharyya,2010)是一致的。因此本文提出:

命题4:社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依托于外部网络。

成长路径上,残友集团致力于自我发展与内部培养,在软件、通信、设计等领域培养专业的残疾人才。2009年起残友实行人才轮训,通过整合企业、培训机构、基金会等资源,帮助残疾人提高竞争力,不仅可以在集团内部完成培训,而且协助他们在其他地区建立为残疾人就业平台。同时,还与学校进行合作,关注残疾人教育与成长,拓展残障学生的就业渠道。与之不同,德鲁克学院由商业企业--光华控股有限公司创办,创始人邵明路具备38年工作经验,先后创办过数家企业并涉及多个行业,德鲁克学院因而借力光华控股的社会网络等资源,得以在较高起点上实现快速成长。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4.1:外部网络有助于社会价值扩散,促进社会企业成长;

假设4.2: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孵化出人才、技术、新组织等的社会企业,更易于实现成长;

假设4.3:孵化于成熟商业企业的社会企业,更易于实现成长。

四、 结论

本文发现,社会企业在创办初期面临较低的社会风险(命题1),然而经济能力不足制约其成长(命题2)。为提高经济能力以支持社会价值创造,通常需从外部寻找关键经济资源(命题3),为了保证资源与成长的可持续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网络(命题4)。本文根据现有数据资料提出的命题及其假设目前还不能构成理论体系,但至少是Merton(1957)和Wallace(1991)所指的经验概括。图1展示了本文所提命题及其假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国内社会企业成长的初步模型。(图1)

现阶段,社会企业在我国已经出现并呈持续增长趋势,这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持续深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福利提供者的角色,正在逐渐被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以社会企业为代表的公民社会组织所替代(Yu,2011)。因此,深入探讨社会企业的成长问题,不仅有利于丰富既有研究,同时对指导我国的社会企业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有关社会企业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希望本文的初步探索,能够对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Austin J, et al.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下转第99页) Both?.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1):1-22.

2. 王水嫩,胡珊珊,钱小军.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11):57-64.

3. Bornstein D.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 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2004.

4. 买忆媛,徐承志.工作经验对社会企业创业资源整合的影响.管理学报,2012,9(1):82-88.

5. 万希,彭雷清.基于智力资本的社会企业创新流程研究.管理世界,2011,(6):180-1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形成规律及绩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712721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理性与绩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70902050);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创业团队结构与过程互动视角下新企业成长绩效来源的动态跟踪研究”(项目号:201190);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前置因素及竞争优势转化路径”(项目号:11YJC6302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联盟战略研究”(项目号:71202025)。

作者简介:刘振,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张广琦,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杨俊,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

收稿日期:2014-05-08。

猜你喜欢
社会企业企业成长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分析
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运用研究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及建议
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成长路径探析
探索补充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积极路径
探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国内外创业型社会企业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