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比较研究

2014-08-30 21:38高峰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长三角

摘要: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文化消费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圈,其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民生状况将直接对全国产生示范作用。文章将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农村文化消费状况及城乡差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出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消费协同改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文化消费;城乡比

一、 引言

文化消费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整体上社会文明程度的标识,是国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度量。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会明显增高,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而早在2008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突破了3 000美元大关;2010年我国人均GDP更是超过了4 500美元,这就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应该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于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国内地文化消费缺口仍然高达3.6万亿元(尹力,2013)。另据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严重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也滞后于乡村收入和总消费的增长;全国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乡村的程度偏低(温源,2012)。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文化消费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引擎,其发展状况及城乡差距所反映出的民生状况将直接对全国产生示范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由文化消费领域所展现的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成果究竟如何?本文将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长三角地区城乡文化消费状况进行分析,以提出有助于推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问题

1.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单就城镇地区而言,2005年~2012年间,随着收入增加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明显增加;江浙沪三省市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地区内部差距明显改善;但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

由表1可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已从2005年的1 097.46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2 033.50元,上涨幅度达到85.29%。就长三角地区整体而言,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2005年的1 676.42元提高到2012年的3 181.02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涨幅达到89.75%,略高于全国平均涨幅;2012年,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分别位于全国31个省市中的第1、3、4位;地区之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差距由2005年沪江之间的接近1 000元缩小为沪浙之间的不足730元。其中,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增加最为明显,从2005年的1 287.90元提高到2012年的3 077.76元,涨幅高达138.98%,同期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也由14.94%提高到了16.36%;同期,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2 272.76元提高到3 723.74元,增长63.84%;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2005年的1 849.73元提高到2012年的2 996.59元,增长62.00%。

但在增长的同时,还暴露出一个显著问题,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与国际经验背道而驰,文化消费缺口日益加大。由表1可知,随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额的增加,我国人均文化消费占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05年的13.82%下降为2012年的12.20%;就长三角地区整体而言,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略有下降,降幅为0.40%,这主要得益于江苏省的上升势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与国际经验吻合,随着收入增加,其占比由2005年的14.94%上升为2012年的16.35%;上海、浙江其占比均明显下降,分别由2005年的16.50%和15.10%下降为2012年的14.18%和13.91%。

2.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单就农村地区而言,2005年~2012年间,随着收入增加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明显增加,三省市中除上海外,江浙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明显改善;地区内部差距缩小;但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且比城镇地区降幅更为明显。

由表2可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已由2005年的295.48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445.49元,上涨幅度达到50.77%。就长三角地区整体而言,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2005年的581.25元提高到2012年的1 063.54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涨幅达到82.97%,远高于全国平均涨幅;2012年,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额均达到了900元以为上,分别位于全国31个省市中的第3、1、4位;地区之间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额差距由2005年沪江之间的457.57元缩小为江浙之间的181.95元。其中,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增加最为明显,从2005年的478.94元提高到2012年的1 184.18元,涨幅高达147.18%,已超过北京和上海的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同期,上海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936.51元略微提高到952.10元,仅增长1.66%;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由2005年的722.95元提高到2012年的902.23元,增长24.80%。

但在增长的同时,农村地区文化消费也反映出与城镇地区相同且更严重的问题,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与国际经验背道而驰,文化消费缺口日益加大。由表2可知,随着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的增加,文化消费占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总额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05年的11.56%下降为2012年的7.95%;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13.34%下降为2012年的10.78%;江浙沪三地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2.87%、13.43%和13.31%下降为2012年的7.95%、12.96%和8.47%,比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比的降幅更为显著。

3.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就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差距而言,2005年~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人均文化消费的城乡差距拉大,由文化消费所反映出的农村民生状况相较城市而言更为恶化。

由表3可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之比已从2005年的3.71恶化到了2012年的4.56倍。就长三角地区各省市而言,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差距略有减小,从2005年的2.69减小到2012年的2.60;同期,上海市在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大幅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几乎没有变化,导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之比由2.43扩大到3.91,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明显恶化,其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序也由2005年的第2位骤降为2012年的第15位;浙江省存在与上海同样的问题,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差距也表现为明显扩大,由2005年的2.56元扩大到2012年的3.32。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浙江城乡差距一路恶化的同时,江苏省的文化消费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好,其文化消费的城乡比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序由2005年的第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

三、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现提出如下三项对策建议:

1.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由上文可知,随着收入和经济增长,长三角地区城镇和农村地区均表现出同样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比不升反降的问题。由经验可知,收入与消费应成正相关关系,收入决定消费,消费资金最终来源于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文化消费增加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的根源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富裕感觉极度缺失。而且,由于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房价飞涨等这类生活必需品定价结构的不合理等,农村经济不发达导致的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社会保障保障缺乏、教育产业化等因素加剧了这种居民富裕感觉缺失,致使多数人觉得钱虽然多了,但却越来越不顶用了。这种富裕感觉的缺失,必然导致中低收入者不敢进行文化消费,因此,虽然近些年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增速较快,但主要是用于提升自身物质生活水平了,真正用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比例反而减少了。诚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言,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于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人们对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一旦无力支付便会望而却步。只有物质极大丰富了,生活条件好了,基本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状况改善了,人们才可能去关注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才会舍得花钱进行文化消费。由于中高收入者用于国内消费的需求有限,而城乡居民中的中低收入群体是潜在的文化消费主体,因此只有提高城乡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好刺激居民进行文化消费,也才有可能实现长三角地区文化消费的大发展。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的富裕感觉,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或手工业、以及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带动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消除其进行文化消费的疑虑。

2. 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的均等化安排。长三角地区居民文化消费的城乡差距拉大,反映出城镇化本身暴露出的问题,即上海、浙江等地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发展却甚为迟缓。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都比较侧重于工业发展,政策上重乡镇轻农村,加上农民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差别较大,农村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而优先富裕起来的村民会离开农村,落户城市,其文化消费也就转化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而继续留在农村的只能是那些走不了的贫困农民,其贫困状况也阻碍了其进行文化消费的可能。因此,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和吞噬农村的过程,而应当是反哺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往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使农民失去了与土地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联系,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通过非常廉价的劳动成本和廉价的资源环境成本,来实行工业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土地的互动开始断裂。半城镇化本身导致消费旺盛的中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在乡间的多为老人和儿童,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本身就弱。而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但新的文化却没有建设起来,致使转型中的农村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因此,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城镇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的均等化安排上要考虑历史累计投入,不可否认,以往政府用于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的历史累计投入要远超农村地区,现在是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阶段了,城市应当多些对农村的反哺,通过对农村落后地区投入增加,吸引部分处于流动状态的半城镇人返回农村、继续建设农村,同时也才有助于缓解部分城市的人口拥挤、车辆拥堵等城市病。吴继轩等(2012)也提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合力撬动农村文化消费。因此,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开展对农民发财致富和提高素质有所助益的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优惠政策降低其文化消费成本,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同时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文化对资本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拓展农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充分挖掘扎根于农村广阔土地上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在旅游业、手工业发展中注重嵌入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神话传说等因素,既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又增加了第二、三产业中的文化因素。

3. 增加区域合作,实现共同进步。2005年~2012年间,无论就城镇还是农村地区而言,江苏省文化消费发展情况和城乡之间的文化民生改善状况均值得肯定。但同属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地区其文化消费状况却发展得不够好。因此建议在长三角地区要增加区域内部合作,依靠共有的人才、资金、技术、传统历史文化等资源,实现共同进步。通常而言,任何一种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条的适当扩展,都有利于发挥该产业的规模效益,比提高其附加值,但是在文化领域中还没有形成此种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理应率先发展起此种产业链,并实现文化产业集聚,通过建立长三角地区各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沟通桥梁,集合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动漫产业园区、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等各园区优势,利用江浙沪地区共有的优秀人才优势,实现创新型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实现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联盟,以利于实现强大的规模效应,争取形成能与国际文化企业集团相抗衡的文化组织。要尽快推动建立畅通、开放、一体化的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同市场,以市场化手段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保证各类文化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自由流动。有了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有效运作,必能吸引大批文化企业落户长三角地区,使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温源.文化消费:别把农村遗忘.光明日报,2012-02-09.

2. 吴继轩,董康成.撬动农村文化消费的三个“基本点”.人民论坛,2012,(9).

3. 尹力.“中国文化消费指数”首次发布 文化消费缺口超3.6万亿.中国新闻网,2013-11-09.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1-09/5482702.shtml.

4. 徐和清.论居民文化消费层次提升的促进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3,(9).

5. 徐明焕.中国居民消费的政府干预机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号:E12032);天津社会科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项目(项目号:13YZD-11)。

作者简介:高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4-05-19。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文化消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