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庆
摘 要:计算机专业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教学过程改革力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校选用通用教材,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分解,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演示也按章按节,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单调、陈旧。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才培养很难上质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通过社会调查,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操作应用人员、网络和维护人员、销售人员、硬件维护和调试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维护人员、电脑广告设计人员等6类。我校是国家首批中职发展改革示范学校,计算机专业为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计算机专业为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根据6类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教学方法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制度,根据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意识、了解企业文化;第二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三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见(实)训基地,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第四学期主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参与项目生产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第五、六学期为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具体岗位分散式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参加了生产实践,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校毗邻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区,实施专业对接园区产业,课程对接园区岗位,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技能的“三对接”工程,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六大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校方专业组提出初步方案,企业方面针对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定稿,校企共同规划课程开设,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学和实训内容与企业对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现场实践课,使学生亲身体验作为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②为了使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校积极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学校每年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议,校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互访,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以便及时对岗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③与合作企业开发完善的教学项目资源库。我校利用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契机,与云龙计算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技术资源库、课程资源库,远程培训平台,共同开发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建好了“网络综合布线”“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等4门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试题库,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3)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支撑。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说会道且动手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项目教学中需要教师精选项目,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协调、分析、决策和评价能力,现场教学中需要教师能说会做,对设备、仪器、工艺了然于心。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采取“引、聘、送、下、带”等措施,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通过继续教育、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①“多方引进”是指从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引入高素质技术人员、岗位能手,从高职院校或同类学校引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长期任职或兼职担任专业课、实践课教学,通过提高专业课时津贴标准、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提高其待遇。②“高薪聘请”是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学校师资较薄弱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对整个课程或其中某一模块进行授课,开辟讲座、论坛,对技能训练方面给予专门指导。③“选送进修”是选取、选拔部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薄弱课教师到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研修,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④“下到基层”是指严格实施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个月的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丰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⑤“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是指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导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师徒,一对一帮扶,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4)加大教学过程改革力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专业组按照6类就业岗位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重点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①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1)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采用岗位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引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仿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并端正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将整个专业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技术支持、网站建设”4个项目导向培养。根据四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以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展实训,使学生全面体验工作过程,按照职业规范完成工作任务。2)开展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训教学。利用工学结合的开放型仿真实训中心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习相交替,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行零距离对接,实训内容和考核评价紧贴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严格实施岗位实践技能的考证制,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专业综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按照教学内容设计精选教学项目,采用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典型项目、任务和案例由企业参与设计和验收评价,注重做中教和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视文件等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2)计算机交互虚拟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中,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虚拟教学。3)利用空间教学。建设满足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数字化虚拟校园,促使全校师生学会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和沟通交流工作,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5)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6类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态度、专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技能水平、实习实训成绩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①评价多元参与。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外顶岗等多个平台,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沟通协同能力、学习能力、遵纪守法和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表现。②参照行业评价标准。按照岗位用人标准与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将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将Cisco、锐捷、华为认证等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生毕业的“双证融通”制度。③评价过程全方位。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过程评价、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际操作、设备配置与调试结果、工作总结等形式,对学生全方位综合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只有通过教学改革,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小娟.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
与企业,2013(9).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冯文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焕发活力[J].硅谷,
2009(9).
(湖南省衡阳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