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钦
摘 要: 作者结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和特征,谈了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所做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 引导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的紧迫任务,而主体性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下面就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自主学习的理念和特征
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把自主学习概括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要达到:“想学”、“会学”、“能学”、“坚持学”。
二、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的构建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在自主完成问题后能保持学习的欲望而不是“受迫”地坚持学习。
2.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意志、观念的强加者变为育人者。
育人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与培养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是把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将老师的意志、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应该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学生应该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的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所以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多鼓励,慎批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以及锐意创新、不懈追求、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
3.引导的关键在于精心地设计情境和问题。
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是完全的学生自我行为,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其中的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想学”的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三、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尝试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应该具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是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更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精彩表演,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结合“神六”成功上天提到挑选飞行员、宇航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间”引出小实验“用直尺测反应时间”,让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做近似自由落体运动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由于实验简单、易做、趣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利用你抓住的那个刻度就可以测算自己的反应时间呢?”学生一下子从非常活跃的状态转为认真思考。
又如在同一节课中,学生由观察得知物体下落运动是“越来越快的运动”,猜想物体下落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的结论。
这时我提醒学生:“物理学中一个结论的对或错一般是要通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通过实验验证。”“如何用实验验证呢?可以借助什么仪器研究物体地运动?”我趁热打铁地问。学生齐答:“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如何利用打点计时器判断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这里我为大家‘免费提供了打点计时器一台、重物一个……”
在学生会心的笑声和几位同学上台做实验之后,我提问:“从实验纸带上打出来的点如何测算、求证结论的正确与否呢?既然结论是你们提出来的,方法是你们想出来的,实验也是你们自己做的。好人做到底,最后的求证也该由你们自己完成了。再想想,这些点的位置和距离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就可以判定自由下落过程是匀加速过程呢?”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再次积极认真地主动思考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被理解、被尊重。这样在张弛有度、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达到“想学”的目的。
2.把物理问题转化为趣味性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能够用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和规律才是掌握得最牢固的知识。不少同学特别是高一新生普遍都反映高中物理知识很抽象,很难理解。这时候我尽可能地把物理问题转化为能够感受到的实际情境。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中不少学生甚至是老师对力的分解由于没法直接得到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会想当然或者靠经验分解,这都没法真正掌握力的分解。
例1:轻杆AO、OB在O点铰接(在O点处可转动)A、B固定于墙上,O点处用绳子挂上一重物,试根据作用效果对绳子拉力进行分解。
我把问题转化为:把墙设想为身体的一侧;AO为手臂,手通过绳子提一重物;在手和腰间夹一根轻杆BO;此时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由于重物产生地绳子拉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感例2:一辆公共汽车以一定速度前进,经过一辆摩托车时摩托车开始启动匀加速运动向前追赶汽车,则可求( )
A.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的时间endprint
B.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所走位移
C.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时的速度
D.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的平均速度
本题传统解法是利用摩托车和汽车运动的v-t图用图像法,明确条件“追上”即位移相等,由题意加速度a未知可得A、B选项不可求(即不能确定)。此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物理问题上“不能确定”即“不可求”。
我把问题转化成:假设公共汽车是你的一位同学,而你是这辆摩托车,你能确定追上同学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吗?通过这样的转化、引导,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设身处地地思考,结果学生大多能知道当加速度较小时需要的时间和位移会较大,也即由于加速度的值未知不能确定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再根据运动的v-t图像继续讲解接下来的内容和拓展知识。这样的转化使学生在运动图像和物体实际运动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自己创设物理情境是学习好物理的关键。
3.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内容有不少难点,不少教师认为既然是难点就应该把它掰碎细讲,重讲解、轻引导。例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
例3:在高速公路上两车相距1000米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以10m/s的速度行驶,乙车在后边以20m/s的速度行驶,若要使两车不相撞,乙车减速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传统的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设乙车加速度a和行驶时间t,分别列出两车位移公式,再根据不相撞条件列出两车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求解。这样一点不漏地按顺序、很严密地给学生讲解一遍,学生似乎都可以听懂,但它的弊端是:学生明白了这道题怎么解,下次遇到了同样的题,学生却不一定都会想。通过下课后的交流得知学生对不相撞的条件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因为这种掰碎细讲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而采用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其效果会更好。
这个条件两车就肯定不相撞呢?大家再仔细想想。”引导至“如果乙车恰好要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怎样时还可导致两车相撞?”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还应满足乙车速度不能大于甲车,即只有位移关系并不是不相撞的条件。此时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两种形式不同的不相撞条件。
接着根据两车的运动性质写出两车位移和速度的表达式解决问题。这样整个思考和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学生的思考递进过程起到点拨与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物理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即教师不是手牵手拉着学生走路,而是引导着学生怎么走和走得好。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和有趣地设疑,能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养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精心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使课堂成为一个漫想的天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调控、主导的作用,使课堂张弛有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导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上,导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关键处。
3.创设问题应该注意问题是否恰当。
创设问题和情境应注意科学、合理:①以大多数学生为对象,不能专为几个“好”学生而设;②注意“少而精”,不能一句一个问,没有难度、没有重点,起不到引导的作用;③注意创设问题的时机,在学生思维兴奋点上或思路“瓶颈”处。
4.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决,也不要催促学生,而应该在一边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可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正发.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0(1).
[2]孙蓉.初探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endprint
B.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所走位移
C.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时的速度
D.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的平均速度
本题传统解法是利用摩托车和汽车运动的v-t图用图像法,明确条件“追上”即位移相等,由题意加速度a未知可得A、B选项不可求(即不能确定)。此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物理问题上“不能确定”即“不可求”。
我把问题转化成:假设公共汽车是你的一位同学,而你是这辆摩托车,你能确定追上同学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吗?通过这样的转化、引导,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设身处地地思考,结果学生大多能知道当加速度较小时需要的时间和位移会较大,也即由于加速度的值未知不能确定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再根据运动的v-t图像继续讲解接下来的内容和拓展知识。这样的转化使学生在运动图像和物体实际运动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自己创设物理情境是学习好物理的关键。
3.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内容有不少难点,不少教师认为既然是难点就应该把它掰碎细讲,重讲解、轻引导。例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
例3:在高速公路上两车相距1000米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以10m/s的速度行驶,乙车在后边以20m/s的速度行驶,若要使两车不相撞,乙车减速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传统的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设乙车加速度a和行驶时间t,分别列出两车位移公式,再根据不相撞条件列出两车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求解。这样一点不漏地按顺序、很严密地给学生讲解一遍,学生似乎都可以听懂,但它的弊端是:学生明白了这道题怎么解,下次遇到了同样的题,学生却不一定都会想。通过下课后的交流得知学生对不相撞的条件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因为这种掰碎细讲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而采用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其效果会更好。
这个条件两车就肯定不相撞呢?大家再仔细想想。”引导至“如果乙车恰好要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怎样时还可导致两车相撞?”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还应满足乙车速度不能大于甲车,即只有位移关系并不是不相撞的条件。此时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两种形式不同的不相撞条件。
接着根据两车的运动性质写出两车位移和速度的表达式解决问题。这样整个思考和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学生的思考递进过程起到点拨与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物理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即教师不是手牵手拉着学生走路,而是引导着学生怎么走和走得好。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和有趣地设疑,能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养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精心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使课堂成为一个漫想的天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调控、主导的作用,使课堂张弛有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导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上,导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关键处。
3.创设问题应该注意问题是否恰当。
创设问题和情境应注意科学、合理:①以大多数学生为对象,不能专为几个“好”学生而设;②注意“少而精”,不能一句一个问,没有难度、没有重点,起不到引导的作用;③注意创设问题的时机,在学生思维兴奋点上或思路“瓶颈”处。
4.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决,也不要催促学生,而应该在一边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可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正发.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0(1).
[2]孙蓉.初探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endprint
B.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所走位移
C.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时的速度
D.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的平均速度
本题传统解法是利用摩托车和汽车运动的v-t图用图像法,明确条件“追上”即位移相等,由题意加速度a未知可得A、B选项不可求(即不能确定)。此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物理问题上“不能确定”即“不可求”。
我把问题转化成:假设公共汽车是你的一位同学,而你是这辆摩托车,你能确定追上同学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吗?通过这样的转化、引导,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设身处地地思考,结果学生大多能知道当加速度较小时需要的时间和位移会较大,也即由于加速度的值未知不能确定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再根据运动的v-t图像继续讲解接下来的内容和拓展知识。这样的转化使学生在运动图像和物体实际运动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自己创设物理情境是学习好物理的关键。
3.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内容有不少难点,不少教师认为既然是难点就应该把它掰碎细讲,重讲解、轻引导。例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
例3:在高速公路上两车相距1000米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以10m/s的速度行驶,乙车在后边以20m/s的速度行驶,若要使两车不相撞,乙车减速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传统的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设乙车加速度a和行驶时间t,分别列出两车位移公式,再根据不相撞条件列出两车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求解。这样一点不漏地按顺序、很严密地给学生讲解一遍,学生似乎都可以听懂,但它的弊端是:学生明白了这道题怎么解,下次遇到了同样的题,学生却不一定都会想。通过下课后的交流得知学生对不相撞的条件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因为这种掰碎细讲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而采用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其效果会更好。
这个条件两车就肯定不相撞呢?大家再仔细想想。”引导至“如果乙车恰好要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怎样时还可导致两车相撞?”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还应满足乙车速度不能大于甲车,即只有位移关系并不是不相撞的条件。此时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两种形式不同的不相撞条件。
接着根据两车的运动性质写出两车位移和速度的表达式解决问题。这样整个思考和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学生的思考递进过程起到点拨与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物理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即教师不是手牵手拉着学生走路,而是引导着学生怎么走和走得好。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和有趣地设疑,能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养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精心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使课堂成为一个漫想的天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调控、主导的作用,使课堂张弛有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导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上,导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关键处。
3.创设问题应该注意问题是否恰当。
创设问题和情境应注意科学、合理:①以大多数学生为对象,不能专为几个“好”学生而设;②注意“少而精”,不能一句一个问,没有难度、没有重点,起不到引导的作用;③注意创设问题的时机,在学生思维兴奋点上或思路“瓶颈”处。
4.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决,也不要催促学生,而应该在一边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可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正发.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0(1).
[2]孙蓉.初探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