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伟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丰富、更具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融合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作的扎实推进,信息网络已切实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作为一名耕耘20多年的一线物理教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一件难事,教师再也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优势来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担任的角色需要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角色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的追求。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教师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没有资格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然而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环境下,打破了知识权威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例如:我在讲授《新材料及其应用》一课时,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材料的相关知识,然后小组内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内容不仅比教材上列举的种类多,不少是老师不知道的,而且配以插图、视频说明更加详细直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把老师从繁重的讲授中解放出来。
二、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物理学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凡大纲要求做的实验都要做,不能做的实验想法设法创造条件也要做。即使如此,许多实验可能看不清,可能过于复杂,可能无法长期提供器材让学生动手,可能在教室中无法实验等原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补充,进行模拟,就非常必要。例如:在教育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讲授的《升华和凝华》一课获得了部级优课。这节课中,在讲到干冰的升华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现场演示干冰升华的实验,学生也无法真实体验升华的效果,再多的语言讲授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干冰升华的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亲眼看到升华的场景,远胜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升华。
三、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
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宠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过去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图片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现在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变化,从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
四、知识容量的扩充,探究视野的延伸
互联网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下载有关实验探究所得物理规律的应用事例,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拓展了探究视野,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大力投入,教学设备的进一步更新和升级,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环境日趋成熟,将极大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当然,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传统实验手段的功用,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而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样,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