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鑫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教学观念;奋斗目标;
个性化阅读;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102—01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还在教师不停地讲解中进行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已严重缺失,他们俨然还是一只装知识的容器,丝毫得不到个性的展示与张扬。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知识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地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认识和自我鞭策,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扩充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预习可分为:(1)对整个学段语文学习的预习;(2)对整本语文书的预习;(3)对一个单元语文课文的预习;(4)对一篇课文的预习等。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着重加强学生平时对文章的预习,它包括:通读全文(通读课文和注释、课文之前的预习提示、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发现生字词和寻求解答);思考问题(用圈、点、勾、划、写的方法,标出和记下自己的体会);记录存疑(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带到课堂上解决)。学生在预习中思考、提问,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深入读书学习的期待和注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达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地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以保持其自信力,发挥创造潜能。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的学生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多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机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再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因此,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鼓励学生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讨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如,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让学生讨论“作者在许多地方都写到对阿长的讨厌,因此这篇课文是写作者对阿长的厌恶,对吗?为什么?”;在教《狼》时,我让学生讨论“‘屠户代表谁?‘狼代表谁?”“故事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沉寂的课堂,学生说话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合作、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