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与探讨

2014-08-27 19:52胡标辉杨登陆
江西教育C 2014年4期
关键词:探讨现状大学生

胡标辉+++杨登陆

摘 要:本文就在校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相关认识和看法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着力就目前高校在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现状 探讨

职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每个准备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青年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他们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高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作为即将转为职业人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加强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

职业适应教育和培养本应该贯穿于教育体系中各个阶段(自小学启蒙、中学了解自己以及职业定位、大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同时更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上不太规范,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方面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具体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我对所在学校开展了相关内容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20份,一年级260份、二年级250份、三年级260份、四年级250份,共收回996份,通过整理有效调查问卷988份。调查共分为“职业规划”“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道德意识”“交际能力” “心理状态”“对校评价”等方面内容,主要依据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判断作出回答,同时增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的主观调查项。

通过对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

在调查中,只有17%的同学自己认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回答“进入大学后是否进行过职业规划”中,选择不清楚和否的比例接近55%,在“是否知道未来理想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持肯定的只有38%,而对自己兴趣和能力专长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同学达到60%。而作为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只有25%的人明确了解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以及适合哪类职业的比例只有36%。通过以上的统计,可以明显地感到在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高等学校须加强该方面的普及和培养。

2.能认识职业适应的重要性,但适应能力欠缺

通过适应能力相关调查,发现有66.15%的同学“能够随着对自己和环境认识的改变而修正原先的目标”,并且只有17.35%的同学在“能够不断地审视环境,从而不断地深化、改变对环境的认识”方面持否定意见。但是对当前的社会就业政策、职场的办事原则和规则以及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行业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不足,如对“能深刻领会和把握当前的社会就业政策”持肯定的只有20%;对“了解并能接受职场处事原则和职业规则”持肯定的只有38.46%;对“了解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相关行业背景”持肯定的也只有39.49%。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政策、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职场规则等方面认识不足,就连毕业班的学生上述三项分别也只有47.22%、41.67%、41.66%,而非毕业班更明显,如一年级只有3.5%、31.58%、31.57%。

3.有自我完善意识,但学习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有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意识,如在回答“是否善于关注他人对你行为的反馈,并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问题持肯定的为64.1%,“是否知道学校生活和职场的差距,并能够为此积极调整心态和行为”持否定的为12.76%,这些也比较切合青年学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实际。但是在学习方法运用、途径选择等方面不令人满意,比如“在学习和工作处于低潮时,是否知道从哪里获得帮助”给予肯定回答的只有44.1%,“已着手参加参加各种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培训和实践活动”的只有26.67%,毕业班也有27.78%,自认为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容易的只有42.05%,有很强知识寻求热情和学习动力的只有47.18%。

4.职业责任自我评价较高,但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作为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本次调查结果最值得欣慰的一项:“只要答应了的工作或任务,你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吗?”“你做大部分事情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激情吗?”“你是否敢于接受和尝试新知识、新技能,并应用于实践中?”以及“你是否善于和不同背景、个性、价值观者和谐共处,协作共事”肯定回答比例较高,分别达76.92%、57.95%、60%和55.9%,但是,“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你是否也能基本上保持工作激情?”“在学习和实践中,你是否能够做到先制订具体计划,然后认真执行?”这类问题给予肯定回答的也只有35.9%、35.38%。

5.有包容心,但人际沟通能力和条件较差

在回答“是否通常待人随和,并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能够容忍”用持肯定意见者达64.62%,并且在“到新的环境后,你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对此持肯定的也只有27.69%。但是,“你能否清楚、准确地向别人展示自己(比如说:介绍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能力、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持肯定意见者只有36.9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和交流?”持否定意见者只有38.97%,同时同学们对参加社会交流活动方面。如对“大学期间你是否有机会经常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接触”

6.整体上有抱负,但面对就业心理脆弱

大多数同学肯定自己有抱负之心,可以有所作为,并认为求职会遇到挫折和波折,能够较快地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但是整体上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如:“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肯定的学生只有36.92%,在承受挫折能力方面也只有34.69%的同学对“估计自己在求职时,如果连续碰钉子是否会灰心丧气”持否定认识。endprint

二、学生对学校教育培养的评价分析

在针对学校开展职业适应能力培训方面的工作调查中,整体上学生对学校的肯定度比较低。虽然在毕业班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社会适应培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培养和指导等方面肯定的分别达到38.89%、30.56%、33.33%、38.89%41.67%,但1~4年级整体上的“肯定”均不足30%。特别在社会适应方面只有22.56%。虽然该结果受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焦虑心态的影响,但也确实值得高校思考在教育培养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三、学校教育培养的问题分析

当前各高校均已启动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和研究,但是作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只是强调大学生在毕业前寻找用人单位的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培养,而忽视或者没有注重从人生规划和在社会职场竞争中自我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1.人才培养质量认识上不全面

虽然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概念,不宜用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规定和限定,但精英与大众、学术与职业、单一性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以多样化和基本的质量要求为前提的。作为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类型差异的现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无疑应该坚持“社会导向”的原则。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应该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观的重要导向。能够就业、充分就业虽然作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职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人职、人与组织、人与团体的匹配和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保证,理应得到重视。只有加强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高校学子能“闻道于天下”的最高使命和理想的实现。

2.培养方案对职业适应能力重视不足

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对职业适应能力重要性认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人才职业目标、能力与素质、课程体系、实训、课程考核等方面落实相关的内容及要求,保证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3.教学上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一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长期存在重视获得间接知识的方法,学生难以通过思考培养获得一手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其次,学校重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而轻视培养智力和能力的方法。再次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手段。缺乏参与式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自主求知的意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引导和开发,而智力和创新能力正是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必修课程的教学,轻视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多维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结构的交叉优化。重视理论性课程的教学,轻视实践性课程,无法真正实现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是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阻碍。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另外,还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非课堂教学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发展。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不强

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具体培养目标、内容要求、评定程序和考核指标等,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组织,导致课外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没有规定具体的要求,在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扁平化发展,产业结构与职业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带来对从业人员能力的新需求,尤其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人职、人与组织、人与团体的匹配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更应将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切实从提升人才质量观,在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生,庄雯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24~26.

[2]郭军,游文慧,肖云忠.社会学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7~81.

[3]邓碧会,邓维,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63.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刘启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讨现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