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新课程改革后编写的教材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因此,我们就要以课文为范例,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下面就语文课如何向文本学习表达,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朗读积累,内化表达
厚积而薄发。语文课要按照语言学习理论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到更多的词语,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熟悉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这样,词汇更丰富了,表达更到位了。例如《毽子里的铜钱》一文,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把心中老人的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片断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积累了很多词语,你们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人生活的艰辛?
生:(找描写人物外貌词语)黑漆漆的手、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佝偻的背影、满脸的皱纹、微驼的背脊。
师:这些词语散落在课文的各个地方,你能把其中的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老人的外貌吗?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有机地把理解积累的词汇用来描述人物形象,达到活学活用。这样的设计(把课文语言重新组织一遍),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叶圣陶、张志公都曾极力呼吁)。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也领会了文章的精神内涵。
二、模仿句式,仿创表达
张志公先生在《说“练”》一文中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习能熟能生巧。”小学《语文》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范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 是学习遣词造句的例子,也是学习布局谋篇的例子,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和训练。
如教学《上天的蚂蚁》,品读“树高”时,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树高的句子:“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云霄。”再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接着看图理解,什么是“插入云霄”。此时,我点拨:用“高得怎么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对怎么高,就更清楚、更明白。
通过这一句式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中习得语言。这样既获得了言语智慧,又领悟了学习语文的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语言学习生长点,又能为下文小蚂蚁充满自信,不畏难肯攀登做铺垫;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
三、空白想象,个性表达
课文是作者思想、情感和语言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些内容有意不写完整,或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这些空白点成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抓住它,既能唤起学生情知和智慧的生长点,又能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训练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产生共鸣。如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我抓住了文中的空白想象点:假如你就是这粒圆圆的沙粒,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中,你会想些什么?这一设计既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走近小沙粒的内心,感受它的决不动摇的勇气和信心,甚为巧妙。
四、复述升华,创新表达
复述不仅仅是一种练习说话的方式,更是一种促进书面语言长时记忆的途径,确是扩大学生语言内存的有效手段。复述课文是创造性解读和延伸文本,让学生经历了语言信息输入,又经历了语言信息输出,走了一个完整的回路。同时使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升华为可见可闻可感的场景情感,从而把课堂教学情感推向高潮。高潮过后,迅速进入尾声,课堂教学进入余音绕梁和意犹未尽的境界。
《金色的鱼钩》一课,在教学临结束时,我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进行复述课文,师生再次感受到老班长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一过程,对于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根据课文先给出几个问题,包括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如何,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等等。先让学生一个个回答,再连贯地说话,然后写一篇短文,其实这是一种口头和书面课文转述的练习。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分小组表演,如让学生表演老班长牺牲前的的感人片段,学生一定能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巩固课文内容,直观可感地模仿、学习、再创课文对人物(老班长、小梁和其他两个小战士)活动描写的具体表达。复述课文时,学生使用的词句,都是从课文中撷取来的,这些词句在学生以后表达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那将是一种再创新的表达了。经常进行复述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