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春
摘 要: 本案例叙述的是一种将复习课的课堂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呈现,其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作者设计了一堂以矿泉水商品标签上的知识为线索展开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努力打造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本案例的思考旨在为如何科学复习,为构建学本课堂提供可资借鉴的尝试。
关键词: 科学复习课 学本课堂 学堂 师生共同成长 有效学习
1.案例再现
1.1引入
现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八下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4-7节的课程内容為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100多种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成各种物质;认识常见元素及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特点;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2案例描述
引入: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在食品包装上往往会印着标签,这个标签你会看吗?现在我就有一份矿泉水标签,在这份标签中的钙、镁、钾、钠等是指什么?元素、原子、离子、分子?
生:元素。
师:请一位学生简单说说这些概念的不同。并请另外一位学生评价或说出自己的不同的想法。
师:我们来试一下,看能否结合水电解模型正确完成以下填空。
水由?摇?摇 ?摇?摇组成,在水分解的过程中,最小的微粒是?摇?摇 ?摇?摇,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摇?摇 ?摇?摇。
师:标签中的钙、镁、钾、钠等元素在矿泉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如何用符号表示这些离子呢?
生: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写完后交给同桌同学评价,评价后总结出现的问题。
学生思考:钙原子和钙离子属于?摇?摇 ?摇?摇(同种||不同种)元素,因为?摇?摇 ?摇?摇它们具有相同的?摇?摇?摇 ?摇。
师: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据统计这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矿泉水中还存在Na、Cl、H、C、O等元素。
小组讨论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由Na、Cl、H、C、O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及名称。
学生互相评价化学式及书写是否正确后再师生共同评价。
小结:学生总结化学式书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2.1创设适宜的情境
本案例始终以矿泉水商品标签上的知识为线索展开,通过解决:矿泉水的标签,在这份标签中的钙、镁、钾、钠等是指什么?标签中的钙、镁、钾、钠等元素在矿泉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如何用符号表示这些离子呢?矿泉水中存在的Na、Cl、H、C、O等元素能组成哪些物质?在矿泉水标签中标有一种物质偏硅酸,老师只大概记得其化学式为H SiO ,你有办法知道偏硅酸分子中的氧原子个数吗?H SiO 化学式传递哪些信息?对比H SiO 中的2的意义,指出其他符号中“2”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1)人体每日需摄入硅3mg左右,相当于需摄入?摇?摇?摇?摇mg偏硅酸;(2)若你今天喝了两瓶250mL矿泉水,则至少摄入多少克硅元素?以这些问题复习旧知,而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始终能吸引学生。
2.2评价方式的转变
2.2.1让生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成为常态
教师很喜欢评价学生对不对,好不好,或者简单地问全体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即使不知道或者没思考甚至没听都可以说跟风回答对或者不对。在本节课上,笔者尝试尽量生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如让学生说一说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不同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说“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我没有自己评价而是随机由另一位学生评价,后一位学生评价说这样不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是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而是需要思考哪里不对,错在哪里,怎样说才是正确的。而且由于提问对象随机,每一位学生都要思考。
2.2.2对学生活动多一些激励
本节课笔者是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的,学生基础薄弱,课堂气氛一开始不活跃,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我采取了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在学生回答得不好的情况下,我尽量激励他们,如“3SO 的意义是什么?”第一位学生“3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负电荷”,第二位学生“每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负电荷”后,我对这两位学生给予激励:“都能正确判断粒子种类为离子,而且站起来很快,声音也很大声。”类似的激励在课堂上出现了数次,后来就陆续有学生主动举手要回答问题。
在计算人体每日需摄入硅3mg左右,相当于需摄入?摇?摇 ?摇?摇mg偏硅酸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思考,有个别学生发呆了,我对全体学生进行肯定:“几乎全班同学都在思考,做得很好。”在进行“若你今天喝了两瓶250mL矿泉水则至少摄入多少克硅元素?”的计算时,全班学生都在思考并且都拿着笔,我又对他们的做法表示肯定:“全班同学都在认真思考,看到这一幕,老师感到欣慰。”在这些激励下,一节课进展至后面终于渐入佳境。
2.3善于利用课堂生成问题
课堂生成问题有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课堂生成问题能很好地暴露学生的知识盲点及学习难点。如有的学生认为分子是宏观概念。在理解离子所带电荷时,两位学生都未能说出“单位电荷”,结合学生的回答,我追问:“3个离子带几个单位电荷?”“硫酸根离子带几个单位电荷?”结合这些问题,我相信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符号的意义。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融为一体,二者根本不存在“教”与“被教”或者“教”与“学”的地位划分。教师的这种颠覆性观念一旦形成,在对学生的研究工作中就会学会适时且智慧地顺势而为,并在每个顺势而为之后,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从而乘势而上。
参考文献:
[1]李娜.巧用课堂实验实现“生本课堂”.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
[2]盛捷.真情交融,享受快乐-生本课堂构建体验.教育战线.
[3]李友君.打造生本课堂需要三个转变.文学教育,2013.03.
[4]陈丹.生本课堂特征例说.教育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