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燕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现实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虽也尽力去写,但高谈阉论、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之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如何改变这种作文现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米 模仿
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针对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得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去解决学生“如何写”的问题。为此笔者谈谈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在生活中找“米”
初一学生一写作就喊没什么好写,习作题材陈旧,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丰富的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谓的属于自己的索材,不是指能写在文章里的人云亦云的一般的人、事、物,而是指能包含学生自己一定的“意”的,即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的人、事、物。如学生眼中爸爸的白发、妈妈的唠叨,爷爷奶奶的疼爱,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只有学生能从中有独特感受,这样的事物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素材。目前,不论中考还是高考,作文的考查内容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都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和身边生活的关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作文训练,而要把指导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在写作时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才可以有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作文考查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要重视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无道理。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就要求学生备好两本大本子,一本用来摘抄,一本用来练笔。在这儿讲的摘抄是针对阅读时写作素材的积累而言。要求学生每天必读书报,并从中把自己所读感受深刻的好词好句好段等摘抄下来,学会积累。当然老师必须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目,否则,学生的阅读太杂乱,积累的效果不佳,因为初一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
其次,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留意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许许多多熟视无睹的细节,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家庭小事,校园点滴,街头见闻,电视节目。广告标语等。引导学生平时学会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对写作极为有利。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天地更广阔了。但要长期坚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必须勤快,当好监督员和伯乐,每周检查一次,选出好的定期在班上展览。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二、在模仿中学习
应该承认学生的作文练习有别于文人的创作,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学生的练笔也不应该一开始就进行创作,应允许学生模仿。学美术的要临摹别人的画,要画石膏模型,画头像(属局部),再画模特儿,最后才能进行创作,学书法也是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再临摹碑帖。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一种技能的写作就不能从分解性的单项片断练习开始练呢?又为什么刚刚练笔就要求必须是创作,且要“立意新,构思巧”,甚至还要有点“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而不允许模仿呢?要求学生的习作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科学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模仿是古人的有效学习的方法,古人的作文写诗,大多也是模仿前人的。因此,我们要说,模仿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它是一只能抓住老鼠——提高作文能力的黑猫。模仿有时是文章结构的模仿,有时可是某种写作手法的模仿,有时是选材立意的模仿,有时是句式的模仿。但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模仿绝不是抄袭,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还刚刚萌动的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许多歌星的歌一唱就会。我们正好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来引导他们写作,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
初一学生作文大多还停留在简单叙述一件事上,文章缺少事件过程的描写,景物的描写,细节的描写等。因此读来枯燥乏味,了无生气。针对这一现状,我常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片断作文,现学现用,进行模仿写作。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描叙性训练,说明性训练,评议性训练。初一着重于描写性训练。教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宗璞《紫藤萝瀑布》等写景的美文,就指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层次,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作文结构是作文的核心特征,是思维表现的过程,是作文中不可变革或者说变革最小的部分……就像一个万花筒,万花筒中只有几块彩色玻璃,但是这几块玻璃只要一转就会变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作文结构研究的就是那几块玻璃,看看文章中有没有那几块玻璃,要把最基本的样式找出来……”,可见作文的结构是有样式可寻、可仿的。
初一学生作文写不长的最大毛病是不会运用插叙等写作方法。写文章只会简单地交待一件事,不会联想发散,以至文章单调乏味,内容单薄不厚实。《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课文,文章一开始就能紧紧吸引住学生,因为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将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置于开头,从而抓住读者的心。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也模仿这种结构写一篇作文。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这种结构来安排写作内容,在作文开头就将读者带入到强烈的矛盾之中,然后再交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这样安排材料之后,文章有起伏,就能吸引人的眼球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