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引导教学

2014-08-26 22:24高桂兰
考试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引导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高桂兰

摘 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情境,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引入开放式的问题,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引导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被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看做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一、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能有效地发挥思维想象能力是建立在宽松的环境基础之上的。只有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却很难形成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点拨和概括,使其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体验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何其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迸发出学习热情。

2.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让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摄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知识及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就先出示学生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因为学生发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四、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教师自然成了知识的权威者。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面积及面积单位时,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知道100平方米的面积有多长有多宽。要学生制作100平方米的卡片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大小,我就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指导学生用4根10米长的绳子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同样用4根1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动手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家里的客厅、卧室等地面面积。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多,感受到身边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完“认识图形”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看谁拼图形最巧妙”的活动;教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我就开展“优秀统计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的知识后,我就开展“农田计算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就开展“学做售货员”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努力学习数学。

七、注重引入开放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入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的主要特点是具备较强的层次性和发散性,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能找到诸多解决办法,进而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积累创设情境的知识,才能创设出有利于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要实现有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弥补思维中的缺陷。借助这样的方式,能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引导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善于运用“错误资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放手教学,让孩子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