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

2014-08-26 08:26:35朱艳兰
求知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作文教学

朱艳兰

摘 要: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老师应该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淡化专门作文的意识,强化生活意识;改教师批改作文为学生互改,真正落实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智慧潜能;主体意识

从本质上讲,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对写作主体却有着重重的束缚,无论在写作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种种限制。虽说写“真情实感”一直为我国作文教学所倡导,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作文教学离这个要求还有着较大的距离。中国传统的写作理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便负起了道德教育的重任。

一、对作文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的作文现状进行深究,笔者发现,教师的作文教学常常是应付考试,把作文教学作为考试得高分的工具。教师往往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正是由于作文教学目的的狭隘性,导致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命题、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教师一人说了算,而不是从学生写作的需要出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也无视写作是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写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1.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受教育者作为人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然具有主体的性质。换言之,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也是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存在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受教育者具有自己的主动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作文限制太多,不让学生自由释放独特的情思。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什么,表现什么主题、思想,不是让学生自己决定,而是由老师指定或限定。学生没有写什么的自主权,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写。最终学生将在写作内容上变得模式化、趋同化。在写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必须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才能正常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但如果对写作方法要求过严过死,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表达方式趋于僵化和机械化,这是不利于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

2.作文教学中交往机制的丧失

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往来、接触和联系。人类通过交往,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了解彼此。交往也是社会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是人的本性、才能、价值展现的重要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可见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之一,是人求得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必要过程,有交往才有认识、了解、比较、评价和人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主要是一种相互理解。而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看的。所以写作应该是师生、生生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3.作文教学中评价机制理性的丧失

“评价就是一个对话交流,共同协商,取向一致,达到最佳共同利益的建构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作文教学中的隔离评价基于工具理性,应试作文教学只关注它的工具作用,把作文教学作为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工具。当作文教学将评价视为监控的手段,当它拒绝、否认评价是一种自我参与活动时,它就由此发生隔离现象。为了考试得高分,教师将评价的标准、内容、形式、方法都已经限定好了,而学生被隔离于评价的计划和方案之外,这样的隔离评价使得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很少联系,甚至没有联系。被评价者常常处于被动的、受威胁的状况,无法获得必要的评价信息。评价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使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一个鉴定,而不是学生成绩的具体分析。这样,学生就不能从作文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自己。这种隔离评价不仅反映了评价者回避自我评价,也反映了评价者在评价中占绝对的优势,拥有评价的主动权。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打破以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格局,要让每个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

二、改变作文现状的策略

可以说传统的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这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可见,必须实现作文教学的人本化。《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提出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他们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独立个性的养成。实现作文教学人本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作文内容的生活化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围绕文化价值子系统与人的意义理解,交互主体相关联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与人的目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生活就如泉水,源泉丰盈永不枯竭,没有生活,作文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阅读,以拓宽视野。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

2.作文情感的真实化

写作应是人的情感的一种真切需要,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文,而非为文而造情,因此,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人的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有研究显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是真情释放的最佳时机。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个性差异,甚至他们隐私性的情感。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2)丰富知识储备,建立蓄积情感的基石。掌握知识与积累情感的联系包括两方面:一是若要对某一个对象做出情感评价,必须具备一些有关这个对象的知识,否则情感无从谈起;二是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真正做到“不吐不快”的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写作的蓄情准备,更无积极的写作情感,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

(3)固定交流评价,巩固至情移情的技巧。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如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富有感染力,面部表情丰富生动,体态语言具有感染力,学生才可能较快进入体验状态。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也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3.作文评价的多元化

作文评价是对学生作文的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所以作文评价应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多元化。第惠多斯说:

“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就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因此应以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兴趣。积极的评价有两个作用:①激励作用。即要肯定学生的成功,鼓励那些带有共性的东西,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鼓励学生参与。这是对学生兴趣动机的激励;②导向作用。即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的习作,对学生习作客观地评价,充分肯定优点,指明改进的方向。

(2)目标多元化。据研究表明,个体在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所以应尊重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降低坡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的水平选择适当的目标:①基础目标。即必须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做到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的条理等;②发展目标。没有封锁,在一个目标实现后,鼓励他们朝新的目标前进。这个新的目标,就是发展性目标。这样的目标定向,能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树立起追求新目标的强烈意识,使他们在“最近发展区”都得到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化思想。同时教师还应对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给予鼓励,只要学生是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教师就应给予宽容的理解和热情的表扬。这样才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精神。富有人文性的作文讲评,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形体自如,个性得以张扬,创意得以发挥,潜力得以挖掘。

在应试作文的压力下,当今的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一遇到实际的分数问题或改变了方向,或失去了本色。但是作文教学从确立价值主体,明确价值目标,确定价值实现方式到价值的评价都应该紧紧围绕“立人”这一根本价值目标指向。作文评价的改革,不单纯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还包括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只有确定正确的根本价值目标,把握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在新世纪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具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才。而这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同样是语文教学,一切科学教育的共同任务。相信在这种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甚至整个中国的教育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曹卫东.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朱伯石主编.现代写作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

[8]郑信军,张晓瑜,张宝臣.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作文教学
联姻网络,让语文课堂精彩飞扬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2:02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7: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2:44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6:26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5:34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