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中国式维稳的困境与出路

2014-08-26 20:01李超哲
求知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正冲突利益

李超哲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冲突频发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暨集权政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暨民主法治社会转型时期,在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处于非均衡状态,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增强及利益的进一步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就业难、看病难、房价过高、反腐压力大、教育公平问题、阶层固化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出现,一方面,我国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与提高、权利诉求与利益表达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体制或体制转型中的“真空地带”却无法或难以有效满足公民的权利诉求与利益表达,民众在权利救济渠道匮乏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来维护权益,就是所谓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渠道受堵,导致不满不断积聚,就会使利益冲突这种现实性冲突演变成破坏性极大的非现实性冲突甚至政治冲突。

二、中国式维稳目前存在的思维悖论和现实困境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目前中国式维稳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稳概念扩大化、宽泛化。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解呈现出了“片面化、简单化、纸面化”的趋势,即片面地理解“稳定”即是“不出事”、单纯地压制“社会不稳定因素”“维稳”近年来在部分地方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和泛化趋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就表示,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敏感”事情、“敏感”人物、“敏感”话题和“敏感”时期,甚至把一些国计民生的问题,都搞成了所谓的“敏感”问题。

(2)维稳方式运动化、组织化。事实上,在各级政府实践“维稳”工作的过程中,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缺乏主动、及时公开信息的思维逻辑,而是采取一些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要么封锁消息,要么遮遮掩掩,故意视而不见。很多地方政府时至今日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大棒处理所有问题的管理思路,仍采用运动式的办法来应对群体性事件。

(3)维稳手段政治化、行政化。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刚性稳定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形成了“上访等于不稳定”的思维定势。“不发生群体事件,无大规模上访,无人进京上访就叫稳定”,并以此为重要指标评价干部能力和政绩。这种严苛的倒逼问责机制使得有些地方政府频繁动用国家专政工具甚至勾结黑恶势力,采取诸如截访、殴打、拘留、罚款、劳教、判刑、连坐以至于公然在北京雇佣私人保安公司开设“黑监狱”等手段压制上访群众,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各种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上访群众人身和精神的巨大伤害。

三、探寻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新模式

(1)科学的稳定观和社会冲突观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理念基础。科学稳定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动态、公正、民主、和谐、可持续的法治稳定观。稳定观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为:①从简单的“管控人”转向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稳定观的核心;②从机械稳定转向有机稳定;③从回避冲突到正视冲突。

(2)公平正义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价值之基。社会公正是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是一种支撑社会政治稳定极其强大的内在心理力量。社会公正是人的基本权益需要,有助于人民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①牢固确立公民权平等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实现每个人生存、发展机会的平等化;②努力消除一切有违机会公正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统筹效率与公正、机会公正与结果公正的关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与稳定,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

(3)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是构建转型中国维稳新模式的制度支撑。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国家治理成本,而且还能有效缓解社会不满情绪,具有预防和化解社会冲突的功能,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吸纳、疏导和缓解社会不满,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容 志,陈奇星.“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5).

[2]王梅枝.试论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的转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0(4).

[3]王祯军.论法治思维在维稳中的意义、向度及形成[J].法治研究,2013(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公正冲突利益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迟到的公正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公正赔偿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