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英
摘 要:幼儿的安全与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未来。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安全教育是社会的“敏感神经”,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然而近日,多所幼儿园被曝私自给幼儿喂“病毒灵”等药物,引起社会关注。家长应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提高家庭安全教育的意识,使幼儿从意识到行为发生改变,从而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幼儿园喂药事件
近日,幼儿园喂药事件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首先曝光的是西安两所幼儿园,据了解,这两所幼儿园长期给孩子喂“病毒灵”。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传开后,大家纷纷声讨幼儿园的可耻行为。然而无独有偶,继西安两所幼儿园曝光之后,兰州、吉林、湖北等地相继曝出幼儿园喂药新闻。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被曝光,而大家的心情却是越发的沉重。幼儿园这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之地竟然存在这么大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
此类事件一经曝光,舆论矛头直指幼儿园,网上戏称幼儿园为“药儿园”。当然,在此次事件中,幼儿园难逃其咎,一些幼儿园为保证出勤率,在家长与相关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幼儿喂药,此举直接危害幼儿的健康,部分孩子由于长期服药,导致身体出现异常。在相关部门对此类幼儿园进行排查处置的同時,大家就药品管理问题、幼儿园保健医的资质问题、部门监管问题、民办园生存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那么,喂药事件中也反映出幼儿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家长思考。
一、幼儿园喂药事件“关键情节回顾”
相关报道指出,已有孩子吃药快三年,且有些孩子身上出现异常,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据报道,事件的源头是一位母亲无意中地发现:孩子回家告诉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感冒了,因为吃了药。母亲当即追问吃药问题,并让孩子把药带回家,至此服药消息相互传开。很多家长回忆说,孩子经常喊肚子疼,但一直没在意。
为了隐瞒喂药事实,幼儿园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孩子。相关报道将幼儿园蒙蔽家长的手段总结如下:给幼儿营造一个“秘密”,用保守这个秘密阻止孩子对父母的倾诉;利用在幼儿心中的绝对权威,让他们相信吃的不是“病毒灵”而是“聪明豆”;当权威受到挑战,就施加严厉措施形成“示范效应”,以儆效尤。
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对一些事情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容易轻信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话。喂药事件中幼儿园正是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蒙蔽家长而非法牟取自身利益。
二、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喂药事件”
幼儿园“喂药事件”暴露出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有幼儿园喂药长达五年之久,在这么长时间里,家长没发觉,幼儿也没有主动向父母说出口,尽管最后的“东窗事发”,也是出于幼儿的“无心之口”。有些幼儿园对幼儿采取强制手段威胁幼儿,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闭口不言”?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1.家长对幼儿缺乏关注
由于幼儿园长期喂药,一些幼儿身体出现异常,“时长肚疼、头晕”,有些幼儿向家长反映,家长误以为孩子为不想上幼儿园找借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虽带幼儿去检查,但是因未检查出异常而认为幼儿身体没有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幼儿放学回家时,很少有家长耐心地询问幼儿在园情况。加之年轻父母工作的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机会少。
2.家长“好心办坏事”
在“喂药事件”中,多数幼儿并没有对吃药行为产生反感。这与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总是教导孩子在幼儿园要做一个乖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当然,在教育孩子上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让孩子听老师的话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于事件的辨别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从小锻炼的。幼儿园“喂药事件”中,孩子长期服药却不告诉家长,多数是由于教师权威在起作用。
3.家长缺乏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意识培养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随时随处。家长对幼儿安全意识地教育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从幼儿园“喂药事件”中也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单一。大多数家长只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进行教育,但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地应急处理、人身安全知识等缺乏相应的教育。同时,教育的方式大多是较随意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且目的性与针对性不强。
三、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家庭教育启示
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幼儿的责任转向幼儿园,幼儿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幼儿教师的责任,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幼儿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多数家长属于年轻父母,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日常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较缺乏,加之工作繁忙,大多数家庭中接送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等长辈,对幼儿的随机教育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应在第一位。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负主要责任。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安全教育,对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园“喂药事件”也给家长们上了一堂课。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老师”之一,应当对孩子的教育予以高度地重视。家长除了配合、监督幼儿园教育之外,还应该在家庭中延续教育功能,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有目的地将安全教育相关知识传授给孩子,使其产生安全意识,最终形成安全行为。
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幼儿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耐心。同时应当注意教育的方式不应太直接,以孩子能够接受、较好接受的方式讲给孩子听。例如有些细心的妈妈有每天都坚持与孩子睡前谈话的习惯,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当然教育的方式并不是直奔主题。有些家长将要讲的内容编成孩子爱听的童话故事,甚至有些家长将童话故事进行改编。这样孩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对感兴趣的事物才感触最深。
其次,要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并养成诉说的习惯。要让孩子知道,凡事要遵从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就要说出来,哪怕对象是自己的老师。例如绘本《不要随便亲我》《不要随便摸我》就是要孩子养成大胆表达感受的习惯,这样才能够防止一些恶劣事件的发生。那么,关心尊重孩子是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将一些事情分享给父母听。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通常认为孩子没事找事,不关注孩子的需要。例如幼儿园“喂药事件”就有孩子经常向父母反映身体不舒服,家长以为孩子在为不上幼儿园找借口而置之不理。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有些秘密是不需要保守的,而且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保守秘密”在涉童案件中出现频繁。在一些教师猥亵幼儿的案件中,老师就以与孩子“约定秘密”的手段来达到其目的。家长应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秘密都应当保守,对于碰触自身身体、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等行为,即便是秘密也应当及时向父母诉说。
最后,案件中涉及老师的权威问题。这一问题也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关,我们教导孩子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要时时防着陌生人,却忽视了另一群体——熟人。对于熟人提出的一些要求、做出的一些行为也应该有所防备。关于熟人的涉童案件也不乏少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以正确的方式使幼儿明白怎样的行为是能够接受的,怎样的行为或要求不能接受,不管行为实施的对象是谁。
总之,幼儿安全教育是家庭必修课,家长要上好这堂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安全意识。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