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细节”一词,在许多人的眼里是觉得是细微的、不值一提的小事,因此很多人从而忽略了细节,导致细节酿成了大错。香港商业巨子李嘉诚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与人的交往中都很注重细节,他的巨大成功可以说离不开他对细节的要求。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道:“栽种细节,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细节”这个行为习惯的日积月累对人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关于利用细节,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感染也是重要的。
[关键词] 细节;感染;教育;中学生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生的教育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组成的,但教育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一天一天的重复,善于利用细节,对学生进行感染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通过细节影响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性格、学识、品德、情感、意志、气质、组织才能的外部表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性格将要定型的中学生而言,老师的言行举止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人生追求。
1、在仪表上影响。老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仪表上注意各细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落实行为之中。作为老师不但具备丰富的精神世界去引导学生,在穿着打扮上也要特别注重,外表上落落大方,穿着合体、雅致,将内在美与外在美无声地向学生们传播着文明与美,暗示他们着对人生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
2、在言语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其言语上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粗话连篇的老师与一个言谈彬彬有理、温文尔雅的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有区别,一个在语言上有着无穷魅力的教育工作者,会让学生感觉到善解人意、亲切友好、平易近人,是一个有职业修养老师。特别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个年龄正处在一种“热衷效仿”的年龄,老师的语言效应可能“潜移默化”扎根在心底,以至于在学生心里慢慢形成了一种做人的标准,这种影响是受益一生的。
二、通过细节尊重学生
1、从生活上捕捉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尊人者,人尊之”。这就要求从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一些学生的细节去得知信息,扬长避短地去赏识一个人的优点,学会尊重学生人格,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同时老师也可通过细节的捕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了解自己每天的成长和进步。特别对于后进生或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更需要捕捉细节,从而予以激励。
2、从学习上捕捉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若老师一味采取“按规定”来执行,部分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内心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约束的力量适时、适度地调节,并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对于自尊心极强的中学生来说,如果不使用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一些问题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悔过,并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重新定位做一个好学生。从细节入手,把住学生软肋进行“柔性”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三、通过细节关爱学生
1、关爱经济贫困的学生
古人云,“阅人以微”,说的是看人要从细微之处去认识、去发现、去行动。师德的灵魂是师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应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之中。比如情感细腻的学生,通常不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别人,而内心又特别希望到得关爱,这些作为老师应该善于从同学的口中、作文、日记等细节中捕捉这些信息,并找到合适的机会给予帮助。作为老师用心去留意学生们,并及时给予关爱,这种影响对一个学生来说可能是一辈子。
2、关爱精神贫困的学生
除了关爱生活贫困的学生,还应重点关爱精神贫困的学生。比如:单亲家庭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以及患病学生。这样一群孩子内心是非常需要关爱的,他们也许通过打架、恋爱、不爱学习等等行为引起家长与老师的注意,他们渴望爱却又得不到关爱,只能迷茫地度日,作为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者,必须从细节出发,找到问题的症结,鼓励他们多去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在精神上多去表示肯定,并联系家人做思想上的沟通,做到家庭与学校一起多给予关爱,这样,在家人、老师、同学等诛多的赞赏目光中找到自信,从而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
四、结束语
“地误误一季,人误误一生。”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几千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就是所有的希望。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工作当中,投入到喜欢的教育事业当中,用自己的细心、爱心多多关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去关心,天冷了加件衣;下雨了带把伞……。从细节中捕捉,用爱与尊重给学生温暖和自信。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关注细节,善于利用细节,去感染、教育、管理好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作者:许传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班主任工作漫谈》作者: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邹丽艳(1974—),女,籍贯:沈阳,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