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萍精神”对河南高职体育教育影响研究

2014-08-26 23:52王凤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职体育影响

[摘 要] “亚萍精神”体现在她正视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超人的代价去实现自己的夺冠目标和追求;体现在勇于拼搏、敢于胜利;体现在不断进取、自我超越;体现在从“武”到“文”,一切从零开始,永不言弃。她的这种精神对河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具有很大的鞭策作用,可以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以及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促进高职体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亚萍精神;高职体育;影响

自1984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河南每届都有运动员参加,巫兰英、邓亚萍、范斌、张冰、陈中、孙甜甜、贾占波、张志磊、李雪英、李昀琦等,他们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为河南争得了荣誉,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拼搏精神诠释了追求卓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他们的精彩参赛,为河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进一步激励了河南人民的体育热情,鼓舞更多的群众热爱体育,走入全民健身行列,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增添了强大动力。他们的出色表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丰富和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了中原儿女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

一、“亚萍精神”内涵

乒乓女皇——邓亚萍,是河南郑州人,13岁进省队,15岁进国家队,她一直在跳跃式前进。1989年17岁的她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和乔红一起获得了女双冠军,从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邓亚萍时代。此后,经过北京亚运会和日本福岛世乒赛的磨砺,邓亚萍出现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已经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在女单和女双决赛中都是战胜了自己的队友,独得两枚金牌,也帮助河南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仍然用她独步江湖的霸气征服了一切对手,蝉联女单、女双两枚金牌,对于那时的女子乒坛,这一点毫无悬念可言,4枚金牌也让她成为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的中国选手。前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翁在给她颁发金牌的时候,像爷爷对孙女一样轻抚了一下她的脸蛋,这成了奥运会历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她的韧劲让世人惊叹,也为河南人民争了光。那么“亚萍精神”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亚萍精神”首先体现在她正视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超人的代价去实现自己的夺冠目标和追求。邓亚萍从不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困难。她在困难面前,总是以强者的姿态,默默地用心血和汗水铺就成功之路。据报道:当时在国家女子乒乓球队里,她是伤病最多的,每天训练完,都有两名大夫帮她恢复、治疗。可她从不叫苦叫累。她的荣誉最多,但她的训练量却总是最大,质量最高。

“亚萍精神”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在屡次国际大赛的关键时刻,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巨大的压力,她总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挽狂澜战胜对手,体现了朝气蓬勃、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

“亚萍精神”可贵之处,在于她的不断进取、自我超越。从第一个冠军算起,她已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上百个全国和国际大赛的金牌。她没有激流勇退。在她的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责任心,使她每一次获得巨大荣誉之后,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零开始,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攀登事业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亚萍精神”的突出表现还在于从“武”到“文”,一切从零开始,永不言弃。1997年她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当时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学习上的难题和困难,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从政,她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一块又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二、河南高职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

(一)学生兴趣不浓。体育教学主要是室外活动,范围比较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一些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毫不自乎,另外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高,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够,场地器材有限等方面的影响,使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

(二)学生体质状况不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前高职学生入学时门槛儿较低,再加上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学生的上学渠道较多,但学生的体质与以前相比真是每况愈下,5年前测试中长跑,男生1000米平均在4分20秒左右,女生800米平均在3分40秒左右,而现在男生1000米平均在5分靠上,女生800米平均在4分靠上,体质下降很多。每年国家及各省都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测定,据调查:测定的真实数据合格率在70%的都很少,特别是立定跳远、单杠、仰卧起坐、耐力素质等状况更令人担忧,值得深思。

(三)教学过程气氛不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后,学生自主练习,其间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集体活动少。单调乏味,缺乏激情,模式化、机械化只会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违背教学的宗旨,难以创建和谐的教学过程。

三、“亚萍精神”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增强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邓亚萍接受采访时曾深情地说过:“我从来不认为我不行,从来没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想放弃。对乒乓球特别感兴趣,总有用不完的劲。我充分发挥个矮的优势,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拼、去搏。”我们的体育课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感觉有趣,就会用心去作。体育课主要是教师要把学生引导“活”,本着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体验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而自主参与进来。教师在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活”而不“乱”。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空间”,有些好动的学生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活”而不“乱”。

(二)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培养学生参与意识。1996年奥运会前,邓亚萍在训练日记里曾写过一段激励自己的话:“人活着就是要活一口气,气就是自信,越自信气越足,气足了就会变成气势,有了气势,就会敢于拼搏,咬住对手,压倒对方,敢于胜利。”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拼”字当头,敢闯险关,和队友乔红在一起,蝉联奥运会女双冠军。在女单决赛中,苦战5局以3比2击败中国台北选手陈静,获得冠军。而我们的体育课,非常需要这种拼搏和敢于胜利精神。每年学院都要组织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太极拳赛等许多项目的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在比赛中,特别是关键场次或关键局的比赛,学生如何去迎接挑战?这就需要拿出拼搏精神,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敢于面对挑战。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身心都是很好的锻炼,对他们的未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进取、自我超越,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作为世界乒坛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女选手,邓亚萍曾经连续八年排名世界第一,这一殊荣至今无人超越。但凡深入接触过邓亚萍的人,绝对会为她从骨子里透出的那份执著和自信所感染。体育改变了邓亚萍,而邓亚萍也将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带到了她退役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里。相继从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从诺丁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士,完成了学业上的大满贯。她曾说:“虽然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样,但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个细节。”邓亚萍的自我超越精神对当今大学生是非常有鞭策作用的。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他他从小对吃苦、奋斗、进取、超越等这些词语较陌生,遇到困难去想办法克服的、遇到难题想办法去解决的学生比较少。所以对高校来讲,需要对学生多灌输一些正能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促进高职体育健康发展。邓亚萍是河南人,她的奥运精神始终激励着河南人的奋进,推动着河南竞技体育不断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推动着河南体育教育的发展。她的精神对河南来讲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体现着一种对目标的追求,体现着一种对事业的激情,体现着一种对河南人民的责任。这份荣誉和光彩,还体现一种引领。竞技体育水平越高,对全社会体育水平的带动力就越强,高水平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引领着河南体育水平的提升,引领着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们健康和体质的理念,引领着各高校更多地重视新形势下的体育工作。促进我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伟.邓亚萍:不屈服命运的强者[J].中等职业教育.2009(5).

[2]吴志菲.邓亚萍的激情人生[J].中国社会导刊.2008(7).

[3]陈秋玲.邓亚萍:永不言败的“乒坛小魔女”[J].报刊荟萃.2008(8).

[4]苗向东.邓亚萍:“总能为自己找到行的理由”[J].职业.2010(31).

作者简介:王凤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体育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应急逃生能力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