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也就成了我们每个音乐教师所关心的核心话题。
[关键词] 音乐;兴趣;教学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得:
一、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课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因此,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谈话法: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
2、图画导入法: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更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3、故事导入法: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故事始终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那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和教师配合以丰富的表情动作,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
4、谜语导入法: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二、用精美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我在讲授一年级教材《声音的长短》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猫、小鸭子、小鸡的脸谱,小动物的嘴巴是可以活动的,我采用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南北”的折纸形式,把一面粘贴起来,只留下一个开口,把手穿在里面操纵,一张一合的,然后把形象逼真、柯栩如生的头饰图画贴到上面去,教具就制成了。当我把它拿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不由地叫了起来,孩子们脸上那种喜悦的表情以及赞许的目光,使我非常欣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授课时,师生活动也是轻松愉快的。教师有节奏地操纵头饰,学生自然地学叫“喵、喵”;“嘎、嘎”;“叽叽、叽叽”,美妙的叫声在音乐教室的四周回荡着。接着,我让学生亲自来操纵,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可见,教具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的教具能事半功倍。
三、以律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为了适应学生这一特点,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创编动作进行律动,一年级欣赏课《一个师傅仨徒弟》这首歌的旋律节奏感很强,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请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挪动起来,这时,我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听着歌词模仿动作,有的学孙悟空的动作,有的学沙和尚,有的学猪八戒,还有的装扮成唐僧在“骑马”,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顺应了儿童爱动的特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积极学习音乐,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完善,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是实用的一种方法。音乐课中《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我采用了竞争手法,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1.首先教师在大屏障后面,用若干把扇子及书本的上下扇动,发出了鸡飞或者说一群鸽子扇动翅膀飞走的声音;2.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模仿什么声音?进而提出问题:你认为教师是用什么工具来模仿的?3.教师给学生若干把扇子、书本、报纸、绸子等各种各样的工具,学生分成小组来模仿老师发出的声音;4.请学生到幕后表演,看哪一组模仿得最逼真,教师给予奖励。
这种竞争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竞争,它也需要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对于音乐学习来说,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整体音乐素质也好,均离不开音乐兴趣与爱好这个根本的源泉。让我们记住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写的一句话:“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这才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
作者简介:陈文燕,女,汉族,确山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音乐教师。曾在《文学自由谈》、《萌芽》发表过论文、诗歌,如:《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