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昭仲 吴光双
[摘 要]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应遵循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观、辩证观,科学观进行制定,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中介手段和结果的科学技术。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的制定关系到将来学生毕业后怎样去改造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将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运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的制定之中,对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观
系统观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1、动态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它要求人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不断变化的系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的指定,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因为客观存在的“系统”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运动中持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流,维持系统组织的活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的指定决定了它需要结合外在实际,在学校与社会协调互动中实现系统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应立足现在,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把整个制定人才培养方针作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来认识,才符合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的认识规律,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2、优化性原则
优化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它要求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多种协同,采用时间、空间、程序等多方面的峰值佳点,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最终使系统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这个原则同样使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此之前,学校领导必须明确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由各系主任根据他们系部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教师队伍、学校硬件设施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整合出一套符合学院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课程设置问题,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用跨度是三年,某些课程的设置可能在一两年后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时,学校就应及时地对此类课程设置作出修改,以此达到人才培养系统的最优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时,应用辩证思维,了解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一分为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一推出就受广大高职院校追捧,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企业进校,办校入厂,订单式培养等。
例如,企业进校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方便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岗位培训,因为企业就在学校里面,因此不需要再另行安排时间到企业里实习;其缺点在于,企业进校需要学校提供一定面积的场地,这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高校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另外,企业需安排相关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学校,对学生的岗位实习进行指导,还有场地内设施的维护,这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而办校入厂也有利弊,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在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可以把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产生直接利润,企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当然办校入厂也有其缺点,一是企业观念问题,企业多数认为动手能力重于理论知识,所以不会为学生做过多的指导,直接就让学生上岗位锻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缺少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期;二是尽管企业有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但企业派选的工作人员毕竟不是专业的教师,在传授的是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时候可能会欠缺知识的系统性或表述的准确性生动性。
以上列举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操作模式,各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各种模式的利弊,全面的看待问题,采取合适本学校长远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
三、坚持科学观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从科学的涵义和科学方法的特征可以提升科学的精神价值,这就是科学精神。它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有条理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其中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所要承载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的制定也应该有创新精神,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专才教育”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高职教育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切实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
2、深化教学改革。第一、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要加强素质教育,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角色,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所以,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理论,在系统观、辩证法、科学观的指导下,结合学院和区域特色,才能摸索出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官婷,自然辩证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考试周刊[J],2012,(24),pp.29-30.
[2]柳云,鲍艳,深化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研究与实验[J],2009,(S2),pp.10-12.
[3]董文杨,解飞厚,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02),pp.71-74.
[4]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10),pp.235-237.
[5]闵捷,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研究,教育教学论坛[J],2013,(31),pp.1-3.
[6]樊奇,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文教资料[J],2011,(27),pp.232-233.
[7]彭西银,关于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科教文汇(下旬刊)[J],2013,(07),pp.115+117.
作者简介:石昭仲,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