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城市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

2014-08-26 20:54刘敏黄玉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老照片

刘敏 黄玉环

[摘 要] “老照片”作为一种记忆媒介,是记忆符号的载体,它通过图像与文字可以再现记忆。城市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介刊载之老照片得以再现。这些老照片通过旧时风物、景物之空间符号,以及旧时故人故事之时间(情节)符号,共同建构了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 “老照片”;城市记忆;媒介呈现;空间符号;时间符号

每座城市都应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一座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就失去了其魅力。城市的文化个性并不是由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组成的,而是由其历史、文化记忆组成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1]而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可能会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被逐步冲刷、渐渐消逝。如何将城市记忆留存,需要记忆的载体。

记忆媒介是多样化的,是承载记忆的平台,可以是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等音像媒介。而“老照片”作为一种记忆媒介,是记忆符号的载体,它通过图像与文字可以再现记忆。本文拟选取广州日报之“老照片”专栏刊载的众多老照片,看看它是如何建构人们对广州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记忆的。

一、媒介中的“老照片”

《广州日报》“老照片”版每周一期,现一般刊登于周日。“老照片”创版于1998年3月,该版面始创名为“老照片的故事”,作为生活副刊“人生”版的子栏目,“人生”版于1998年1月开始征稿,逢周六出版,主要刊载各类生活随笔短文,每期都有固定的话题,包括“情人节”、“再婚”、”“再就业”、“三百六十行”“面对死神”等话题,于1998年2月28日,“人生”版开始征集有关“旧照片的故事”的话题,因此,读者开始关注有关“老照片”的话题。1998年3月21日,“人生”版已有“老照片的故事”专栏。“老照片的故事”在创栏之后,其栏目设置大致有“刊头照片”、“全家福”、“旧时风物”、“流金岁月”、“史海沉钩”、“落日故人情”、“风华正茂”、“故人故事”、“寄给飘零”、“南都旧事”等子栏目。

该版面一直从广大读者征集各种类型的老照片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向读者展示各个年代的老照片,勾起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1998年3月21日的《广州日报》“老照片”版面栏目刚刚创立,编辑在当日版面写着“藏着并不等于忘记。那些满目苍桑的老照片是珍贵的,那些无法复制的历史故事是珍贵的,但在我们眼中,藏在人心中的真情,尤为可贵”,所以我们不仅能通过老照片来了解过去历史,而且能够通过老照片的叙述者来了解与该段历史时期相关的故事。

二、“老照片”中的城市文化记忆

《广州日报》作为一份以广州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媒体,其“老照片”多为广州城市、风土人情及人物在20世纪以来的变迁,从多个面向再现了广州城市文化记忆。

1、对城市景观及城市现代化进程记忆的媒介呈现

老照片版再现了华南地区(主要是广州地区)旧时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包括广州老校如培道中学(现广州市第七中学)、旧建筑如广州市能仁寺招魂塔、沙面等、老字号如莲香楼,还包括旅游胜地的旧时风貌如广州越秀山、白云山等。在该版中与老广州作为题材的老照片相当多,如,在1998年3月28日的“老照片的故事”版面中,标题为“1947年的北京路”老照片,再现广州北京路的舊时风貌,通过文字与照片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北京路的发展与变化;2009年1月5日的“老照片”版则以“广州记忆”为标题,也向读者展示了40年代的广州旧景风貌,黑白泛黄的照片再现了广州沙面、西濠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景象,以影像形式还原这些景物当时的样貌。近年来,广州城市拆迁问题严重,“老照片”版便掀起了老广州的怀旧之风,于是,读者可以看到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如“爱群大厦”省总工会大楼、南方大厦、珠江、烈士陵园的旧貌,以此维护与传承老广州记忆。“老照片”版还包括其他地区的旧景,比如肇庆的七星岩、汕头市的广州街,北京天安门,但“老照片”版在城市旧貌的取材仍以广州地区为主。

20世纪也是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老照片也呈现了广州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如1998年3月版标题为“追忆‘火柴盒”的照片,该照片是叙述者于1953年在广州私营公共汽车工作时,和全车员工获得车辆生产优良奖后,开车去黄花岗门前所摄,文字部分向读者展示了50年代广州汽车的独特,文字生动形象,简要地介绍了当年广州解放初期的公共汽车交通情况、车款种类、车行及个体经营公司的情况、汽车行业的工人工作状态等,短小篇幅描述了50年代广州汽车行业的基本状况。另外如二十世纪广东水路客运全盛时期的内河运输工具——花尾渡、广九铁路的行车讯号标志双扬旗、广东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辆国产吉普、当年为粤港澳一带所折服的防伪商标“蛇王荣”的“真像伪记”等。

2、对城市人情、风情记忆的媒介呈现

广州日报老照片版的主体是人物,以对故人的怀念或歌颂为主题,表达了对照片主人公深厚的感情,属于纪念留影的拍照模式,笔者根据“老照片”版中与人物照有关的照片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对亲人、家人的怀念。在“老照片”版中,不乏缅怀先人、长辈的内容题材,有很多投稿者通过“老照片”版来表达对家人(特别是父母情)的怀念之情,回忆家人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如在2010年10月10日的“老照片”版中,标题为“终身拼搏的父亲”一文展示了作者的父亲年轻时学士毕业时的毕业照、中年时全家福、于1977年春节的拍摄老年照,1986年在老家拍摄的晚年个人照四张照片,通过这几组照片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二类:对朋友的怀念。包括对学生时代的朋友、战争年代结识的战友、知青下乡时期的伙伴……如在2008年1月6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当兵的人”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70年代的士兵风貌,表达了叙述者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第三类:对伟人或英雄的纪念。如在《广州日报》“老照片”版中,1998年12月26日的题为“青年楷模,共产主义战士——纪念温健公烈士牺牲60周年”、1999年4月24日的题为“纪念詹天佑逝世80周年”的老照片,均为对伟人过去事迹的回顾与纪念;再有,2011年10月30日的“老照片”版,一标题为“忆粤剧宗师薛觉先”的老照片,照片叙述者在追忆粤剧宗师薛觉先的同时,也在怀念其家父,该文配有两张黑白照,一张是叙述者的父亲,另一张是其父亲1934年赴吉隆坡演出时与粤剧宗师薛觉先及好友们的合照,文字说明表达了叙述者对薛觉先的怀念与赞颂之情,文中说到“薛觉先为粤剧事业改革、创新及培养后辈贡献良多,鞠躬尽瘁,是粤剧界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叙说薛觉先的一生,洋溢着对薛觉先先生的赞美。

总的来说,“老照片”版中的大合照、个人肖像照等人物照,对叙述者而言,这些老照片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均表达了叙述者对照片中人的怀念之情,向读者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包括对逝去长辈的爱与怀念、战友情、手足情等等,对读者而言,一方面,读者通过老照片接收叙述者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老照片中的人物服饰、所处的背景也将成为读者感兴趣的,照片中的人物与叙述者能告诉读者其所处时代的特征,并以此来对过去进行回忆,如题为“终身拼搏的父亲”,读者能从相中看到人物的不同时期的服饰特征,从而产生了对过去的服饰的印象,在此,人物有着集体记忆的符号,能唤醒并建构公众共同记忆。

3、对城市日常生活记忆的媒介呈现

老照片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叙述各种重要历史时刻,展现历史的各个侧面,通过个体的叙述,呈现了城市日常生活的记忆。

如家庭故事的叙述,这种老照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在过去所发生的值得该家庭成员回忆的事情,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结婚照、长辈和后辈的照片、逝去的家人等等,以全家福最为典型,全家福老照片中的人作为一个家族回忆的符号,使家庭成员沿着照片中的人与景对家族往事进行回忆,促进了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与增强家庭凝聚力。这些家庭照片是家族史的记录,记录了家庭的发展史,同时也与家庭所处年代的社会相连接,具有时代特征。

在“老照片”版中,家庭老照片2008年4月6日的标题为“母爱无疆”的文章,由4张家庭照片组合而成,其中两张为于1965年、1998年拍摄的全家福,以此表达对母亲真挚的爱,这组家庭老照片,有利于增强该家庭凝聚力,就如文所说的“善良、勤劳、坚强、睿智的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亲人,是我们心底物价的珍宝,儿女们永远不忘您的大恩大的,永远怀念您——我们平凡而伟大的好母亲”,从老照片与文字说明来看,这组老照片除了表达了真挚的家族情感、增强家庭凝聚力之外,还宣扬了以孝道为主题的良好传统。

另外,于2005年12月24日“老照片”版刊登的标题为“四代越洋求学,为酬报国壮志”的8张老照片,讲述的是一个“留学世家”的家庭故事,作者所在的家庭从外公开始四代都远渡重洋求学,从外公在1915年在北京大学的求学、1921赴美留学到自己的儿子的留美求学展示了一个家庭的留学故事;在这几张老照片叙述中,无不烙上时代的印迹,在这8张老照片中,叙述者提及了清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陈独秀、蔡元培、赵元任、胡适等历史知名人物等公众熟知的内容,是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桥梁,读者可从这个家庭照片中找到共鸣点。

在“老照片”中,不少与文体娱乐相关的故事,叙述者通过老照片与文字将这些活动的各种小细节、侧面呈现出来。如2009年2月15日版题为“半工半读——沸腾的校园”的老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家教育政策,广州按照国家教育部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构想开办一批半工半读学校,照片展示了学生们半工半读的生活情况,而叙述者也对这种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未能忘怀。在文体方面,2009年10月25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农场宣传队”的照片攝于1969年在广州市郊岭头农场,画面人物是该农场的宣传队的9位成员,正在彩排节目,叙述者告诉读者当时他们白天与农民一起插秧割禾,晚上以晒农场为舞台为他们演出,该照片反映的是广州知青们的文化生活;2010年1月19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工厂文娱活动”的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相片中的人物是来自原广州第二染整厂的员工,第一张相中的员工正在表演京剧《红灯记》,而第二张则是胸戴毛主席像章,手拿毛主席语录的员工们正在演唱革命歌曲的场景,这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的广州活跃的工厂文化娱乐活动。在体育运动方面,2001年的“老照片的故事”更是以“六运回眸”的专题再现广州六运会的精彩瞬间,展示了1987年在广州召开的六运会各种情况。

在“老照片”版中,题材为习俗礼仪、休闲时装的老照片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广州独特的人文特征,呈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在习俗礼仪方面,如2009年3月15日“老照片”版中题为“新潮西式婚礼”的老照片,是作者的父母的结婚纪念合照,两人于1933年在广州芳村教堂举行婚礼,从画面中的新婚着装可看出广州的传统婚礼已渐渐发生变化,是广州渐趋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在休闲时装方面,老照片通过不同的时期的衣物服饰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的潮流,读者在其中可读到20世纪不同时期特有的穿衣打扮、时尚潮流。如在“老照片”版中,标题为“旧时衣装旧日风情”的老照片,图片人物的穿衣打扮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衣物特色,也将传统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通过文字与照片展现出来;另外,题为“花季中的母亲”的老照片,照片中人短发干练、温文尔雅,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有着开明思想的女性形象;2002年1月20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大辫子的诱惑”一文,老照片中的女孩子的大辫子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发型,是这一代女孩子的共同回忆。

通过这些描写旧景的老照片及文字说明,一方面展示该地方的发展变化及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是叙述者对该地方的怀念,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回忆,同时也是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的记忆。

三、“老照片”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分析

老照片作为记忆媒介,还具有记忆媒介所具有的功能,在集体的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媒介有三种功能:存储、传播和暗示”,[2]老照片作为记忆媒介的一种,在集体的记忆过程的过程中,具备了媒介的储存与暗示功能,但媒介的传播功能则是老照片自身所不具有的,“很少能把其中一个特定功能明确地归于一个记忆媒介,在记忆文化中最成功有效的媒介是同时具备这三个功能”,[3]因此,集体记忆在群体中的传播并不能只靠老照片单独实现,而是需要其他介质,包括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网络等其他平台)向受众传达记忆的信号。

在广州日报的“老照片”版中,老照片向受众再现了20世纪的过去广州的故人故事旧景,也告诉人们在抗美援朝、祖国建设、知青下乡等这段时期的广州人们的生活状态,再次呈现了20世纪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记忆。

1、空间的符号建构

老照片通过“旧时风物”之空间符号的建构,叙述了过去广州都市风貌及生活方式。《广州日报》“老照片”版中的老照片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具有纪念意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物件与景物,作为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的载体,“旧时风物”叙述了过去广州生活方式以都市风貌。

就物件而言,過去的“老爷车”、喇叭裤、毛主席像章等等旧时物件向读者展示过去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特征。如在题为“卡车大巡游”和“老式贺年卡”的老照片中,老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卡车与老式贺年卡的概貌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在“卡车大巡游”一文中,文中写到“这两张照片摄于1952年10月,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上百业待兴。为了搞好物资交流,广州市工业器材公司加速营运,经过策划,组织了两百辆克。

2、时间(情节)的符号建构

老照片穿过时间的记忆长廊,以“情节”的故事化叙述重构了集体记忆。在“老照片”版中,老照片中的感性言说重构了集体记忆。在“老照片”版中,老照片的内容是由照片亲历者或后代讲述与回忆组织起来的,照片叙述者在这过程承担着叙事的功能,故事叙述难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影响着人们记忆的内容;同时,故事化的老照片以其感性的言说,营造了浓厚的情感基调及怀旧的抒情氛围,将读者置于一个情感化的回忆空间,诱导着读者跟着照片叙述者的思想走,使具有同一经历的群体在看到老照片时带有照片叙述者的情绪来回忆过去。

集体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建构,老照片不再是将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而是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其中,带有个人情感的话语参与了的集体记忆。老照片并没有使一个集体如实地回忆过去,而是再现了过去的场景,重构了集体记忆。

因此,城市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介刊载之老照片得以再现。这些老照片通过旧时风物、景物之空间符号,以及旧时故人故事之时间(情节)符号,共同建构了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3](德)艾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于传玲等译:《文化记忆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敏(1975—),湖北咸宁人,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新闻传播史。

猜你喜欢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