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荣华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的教学探索越来越深入。语文课要重视语感培养,课堂教学注重有效性以及关注课堂的朗读和积累,让语文课铅华洗净,还其自然本色。
关键词:语文课;本色;训练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行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也从未停歇过。我和每一个教师一样,对新课改也经历过一个由“隔山观火”到“蹈火探味”的历程。最初,我对新课改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观摩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展示课上,谈及感受,曾有过对课堂出现新气息的欢喜,也有过对语文课不知所措的迷惘,而如今面对崭新的课文和学生期盼的目光,我多了一份冷静,多了一份思考。
先前的语文课堂组织中有很多浮华的东西,这些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我觉得语文课应该多一些自然本色。
一、语文课堂应切实落实好语感训练
语文课是母语教学,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同时它是在语言文字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科,语文课任何目标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都离不开传递这些生成的物质基础,即语言文字本身,所以面对五彩纷呈的教学手段,面对花样层出不穷的课堂组织形式,我觉得这一切都不应舍弃对学生进行汉语语感的课堂训练。语文课的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组织形式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之上,所以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本,以品读感知语言魅力为核心,建立有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我举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为例,有老师认为像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字词句篇的落实,这固然没错,但我认为一味呆板枯燥的记背词义,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篇文章可以以把握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演读人物语言的方式,感知文本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对文言文精练的表述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当堂背诵全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读中对文言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定基础的文言语感,学生在作文中时不时地用上几句文言句子,却也能收到颇不错的表达效果。在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课堂上培养语感对语文味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性的教学
根据我对当前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考查来看,有两种倾向极具普遍性。一是很随便的课堂组织,观念陈旧,未能脱窠于旧的灌输的教学模式,环节生硬,以师授为主,缺少师生平等对话;二是很热闹的语文课堂,手段繁多,花样翻新,但语文课却更像其他的社会活动课,知识、能力的目标都遭到架空,或者语文课堂总免不了某些环节的生硬或缺少语文课的特点,这些都归集于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话题上来。
很多语文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缺少有效性,存在着泛、空、不可操作、不可评价的特点。其次,对文本信息的利用也缺少有效性,课堂组织时探究的话题脱离对文本的感知和正确把握,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对话同样是无效的。再次是教学环节上,一大版块式的设计很具普遍性,举一例来说,像这样的环节“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等,在公开课的环节组织中是时常出现的字眼。而很多优秀的语文课,却从语言文字入手,将目标定位于评析语言,感悟情感,形成思维的表达,课堂上没有机械的教学版块,却处处围绕文本语言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通过朗读、评述等方式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看似普通,实则有效,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课。
三、让琅琅的书声重回语文课堂
语文课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和通过语言文字的层面去架构和生成新的知识能力层面。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仍然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的重要组织形式,语文课堂可以有激烈的讨论,可以有生动的述说,可以有音画的介入,但不可以没有琅琅的书声,和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新课改的很多课堂上曾经以学生漫无目的的述说代替了声情并茂的朗读,曾经以空洞无效的对话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而这些都随着课改的深入,得到纠正,还语文课堂一个书声琅琅的世界。
四、让积累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语文课堂
语文课不可求速成,语言、文字、情感的生成都得靠积累,任何速成的模式教学都不可能真正促成语文能力的提高。文字语言要积累,阅读理解要积累,写作感悟要积累,因为语文积累的不仅是知识,不仅是能力,更是做人的点滴积累。所以,再好的课堂不能造就速成的精英,但有积累为理念的课堂教学定能促进精英的造就。
伴随新课程改革,我们与学生一道成长,新课程呼唤教师能多一份冷静和理智,让我们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铅华洗净,还其自然本色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吧!
(作者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章旦中学教育集团)